硕士毕业到底多少岁?这问题其实没个标准答案,但我们可以先算个最常见的。
就按国内最标准的路子走。
6岁上小学,读6年,12岁。
初中3年,15岁。
高中3年,18岁。
大学本科,一般是4年,毕业就22岁了。
如果本科毕业后无缝衔接,直接考上研究生,那么:
专硕,大部分是2年。22 + 2 = 24岁。
学硕,大部分是3年。22 + 3 = 25岁。
所以,一个最“标准”的答案是:硕士毕业时,年龄在24到25岁之间。
但是,这只是最顺的一种情况。我身边大部分人,都不是这个节奏。现实生活里的情况复杂多了,年龄自然也就五花八门。
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先工作,再读研。
很多人本科毕业后,并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或者,想去的行业门槛高,需要工作经验。他们会选择先去社会上闯荡几年。
比如我有个朋友,本科毕业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干了三年。他发现自己做的岗位技术含量不高,想转去做算法,但知识不够。于是他辞职,花了快一年时间准备考研,考上了计算机的专硕。他读两年,毕业的时候已经 22 + 3 + 1 + 2 = 28岁了。
这种情况现在特别多。大家读研的目的性变强了,不再是为了一个学历而读。工作几年后,你知道了行业的真实需求,也清楚了自己的短板。这时候再去读研,方向很明确,学习效率也高。毕业时27、28岁,甚至30岁出头,都很正常。他们带着工作经验和资源去读书,毕业后在职场上其实更有优势。
第二种:在职读研。
这种就更普遍了,尤其是在国企、事业单位或者当老师的人群里。他们工作稳定,但需要一个硕士学位来评职称、升职。他们不会辞职去全脱产读书,而是选择读非全日制研究生。
非全日制一般是周末或者节假日上课,学制通常是3年。这种模式下,毕业年龄就更大了。假设一个人22岁本科毕业,工作5年后,27岁开始读非全日,毕业时就是30岁。我认识一个大哥,快40了才去读了个MBA,就是为了在管理岗位上再进一步。所以,在职硕士毕业时,30多岁是主流。好处是不耽误挣钱,坏处是真累。平时要上班,周末还要上课、写论文,对毅力的考验很大。
第三种:考研“二战”、“三战”。
考研的竞争有多激烈,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很多人第一次考不上,不甘心,选择再来一年。这就叫“二战”。再考不上,还有“三战”的。
每多考一年,毕业时间就往后推迟一年。假设一个人本科毕业22岁,他考了两次才考上,读一个3年的学硕。那他毕业的时候就是 22 + 1 + 3 = 26岁。如果考了三次,那就是27岁。这几年,考研人数越来越多,好学校的热门专业录取率很低。“二战”几乎成了常态,所以硕士毕业年龄普遍被往后推了一两年。
第四种:本科专业不满意,跨专业考研。
这也是导致考研准备时间变长的一个原因。比如一个学文学的同学,想跨考法律硕士。那他不仅要学政治、英语这些公共课,还要从头开始啃厚厚的法律专业书。这通常需要更长的准备时间,很多人会选择毕业后花一整年,甚至更久来准备。这样一来,毕业年龄自然也增加了。
第五种:特殊的学制。
有些专业学制比较长。比如医学,本科很多是5年。5年本科毕业就23岁了。如果再读一个3年的硕士,毕业就是26岁。如果是“本硕博连读”,那时间就更长了,虽然可能没有一个单独的硕士毕业节点,但拿到博士学位时,基本都快30岁了。
还有一些去国外读硕士的。不同国家的学制不一样。比如英国的硕士很多是一年制。如果本科毕业后直接去读,23岁就能毕业。但很多人也是工作几年后再去申请,所以毕业年龄也不好一概而论。
所以你看,年龄这个事儿,在读研这件事上越来越模糊。24、25岁毕业,是象牙塔里的理想状态。27、28岁毕业,是奋斗路上的常见状态。30多岁毕业,是职场人的自我提升。
说白了,现在已经不是那个“到了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的时代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表。我身边有25岁毕业就进大厂的朋友,也有30岁毕业才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同学。他们都过得挺好。
重点不是你毕业时多少岁,而是你为什么要读这个研,以及你读完之后想做什么。想清楚这个问题,比纠结年龄重要得多。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它不应该成为限制你追求更好自己的枷锁。如果你是因为害怕“年纪大了”而不敢去考研,那大可不必。因为几年之后你还是会变老,但到那时,你可能会后悔当初没有为自己争取一个更高的平台。

技能提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