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听到“本科率”,脑子里就冒出一个数字,比如4%或者5%。然后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个数字低得吓人。要么觉得自己手里的本科文凭含金量瞬间高了,要么觉得这数据肯定有问题。
其实,问题不在数据,在于我们没搞清楚“本科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有好几个不同的算法,用在不同的场景里。你把这些算法搞混了,得出的结论自然就千差万错。
我们先来说说那个最吓人的4%。
这个数字,通常来自全国人口普查,比如2020年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数据显示,全国人口中,拥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亿人。当时全国总人口是14.1亿。简单算一下,高等教育普及率大概是15.5%。那么本科生呢?具体数据是,全国拥有本科学历的人口大约是7900多万。用这个数字除以14.1亿总人口,得出来的比例大概是5.6%。早些年数据更低,所以流传着4%的说法。
这个数字是什么意思?它的分母是全部中国人,包括刚出生的婴儿、还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包括很多没机会上大学的爷爷奶奶辈。你拿一个特定群体的数量,去除以一个包含所有人的总数,得出的比例肯定低。
这就像你想知道年轻人的近视率,却把全国所有人都拉来一起统计。很多老年人没近视但是有老花眼,很多婴儿视力好得很,这么一平均,近视率肯定显得不高。但这个数据对一个正在上高中的学生有参考价值吗?没有。他想知道的是他同班同学里有多少人近视,而不是全国男女老少加起来的平均水平。
所以,这个基于总人口的“本科率”,反映的是整个国家过去几十年的教育积累。它说明我们的高等教育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老一辈人口中,大学教育是很稀缺的。但这个数字,对于一个正在考虑要不要考研、或者评估自己学历竞争力的年轻人来说,参考价值不大。因为它完全没有反映出你所在年龄段的真实情况。
那么,对年轻人来说,更有意义的“本科率”是什么?
有两个指标比刚才那个重要得多。
第一个,叫“高考本科录取率”。
这个很好理解。它的公式是:当年被本科院校录取的人数 ÷ 当年参加高考的总人数。
这个数字直接关系到每一个高中生的命运。它告诉你,坐在一个考场里,大概有多少比例的人能上本科。这个比例不是全国统一的,各省差异巨大。
比如北京、上海、天津这些地方,因为本地高校多,招生名额也多,同时考生人数相对较少,所以本科录取率可以达到60%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在北京参加高考,两个考生里就有一个以上能上本科。
但是你再看看河南、山东、广东这些高考大省。每年上百万的考生,竞争极其激烈。他们的本科录取率可能就在40%左右,甚至更低。这意味着同样是两个考生,可能只有一个,甚至不到一个能上本科。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总说“高考移民”,因为在不同的地方参加高考,考上同一所大学的难度是不一样的。
全国平均的“高考本科录取率”大概在45%上下浮动。这个数字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对于当下的高中生来说,考上一个本科,并不是一件理所当然、唾手可得的事情。它仍然需要你战胜一半左右的同龄竞争者。
所以,当你感觉好像身边的人都上了大学,那可能是因为你所在的圈子、城市或者省份,教育资源比较集中。这叫“幸存者偏差”。你不能用自己身边的情况,去推断全国的真实情况。
第二个更有意义的指标,叫“同龄人本科率”。
这个指标比高考录取率更进一步。它衡量的是,在某一个年龄段的人口中,有多大比例的人最终获得了本科学历。
为什么需要这个指标?因为参加高考的人,不完全等于当年的高中毕业生。有些人复读,有些人通过其他方式(比如职业教育)进入社会。而“同龄人本科率”的分母,是固定的同龄人口。
比如,我们可以计算2000年出生的这批人,到他们22岁大学毕业时,总共有多少人拿到了本科学位,然后再除以2000年全国总共出生了多少人口。这个比例,能更准确地反映出这一代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真实水平。
这个数字算起来比较复杂,需要结合历年的招生数据和人口数据。但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公开数据估算。现在每年大学毕业生超过1000万,其中本科生大概占一半,也就是500万左右。而现在每年出生的新生儿,已经降到1000万以下了。简单来说,对于现在的00后、10后,他们长大后,同龄人里有接近一半的人会上大学,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本科。
这个数字说明什么?
说明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本科学历正在从“精英教育”的标志,变成“普及教育”的标配。
你看,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矛盾。
一方面,从全国总人口来看,本科生依然是少数,只有5%左右。你的本科学历,在和全社会所有年龄段的人竞争时,是有明显优势的。比如在职场上,你的竞争对手不光是同龄人,还有很多70后、80后,他们的平均学历水平是不如95后和00后的。
但另一方面,在你自己的同龄人圈子里,本科学历又变得很普遍。你的同学、你找工作时遇到的面试者,大部分都是本科生。这就导致了“学历内卷”,大家觉得本科学历不够用了,得去考研,得去读博。
所以,理解“本科率”的关键,就是你要清楚地知道,你讨论的是哪个“率”。
下次再有人跟你聊本科率,你可以先问他,“你说的是哪个本科率?”
如果他说的是基于总人口的那个5%,你可以告诉他,这个数字反映的是历史存量,对评估个人竞争力意义不大。它只能给你一点心理安慰,让你知道在整个社会里,你的学历还不算差。
如果他指的是高考本科录取率,那你们可以具体聊聊不同省份的教育不均衡问题,以及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这个数字对高中生和家长更有实际意义。
如果他想讨论的是同龄人的情况,那你们就可以谈谈学历贬值和内卷的问题。因为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才是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
搞清楚了这些,你就不会被一个简单的数字搞得焦虑不安了。数据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解读它,以及把它用在什么地方。
最后,还有一个大家可能没怎么听过,但对理解就业市场很有帮助的指标,可以叫它“新增劳动力本科率”。
它的意思是,每年新进入职场的人里面,有多少是本科生。这个数字,比前面几个都更能反映当前就业市场的“卷度”。
现在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一千万,大部分都会进入劳动力市场。同时,还有一部分初高中、中专毕业的学生也会进入市场。这两部分人构成了“新增劳动力”。可以想象,在这些新人里,大学毕业生的比例肯定远高于5%,甚至可能超过50%。
这个指标告诉企业,现在招聘一个基础岗位,面对的候选人里,本科生已经是主流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以前专科就能干的活,现在都要求本科起步。不是因为工作变难了,而是因为符合条件的供给太多了,企业自然会提高筛选门槛。
所以,我们看待“本科率”,需要有三个视角:
- 历史存量视角(总人口本科率): 让你认识到,在整个社会层面,知识和技能仍然是稀缺的。
- 通道竞争视角(高考录取率): 让你理解,获得本科教育这个机会,本身就需要经过一轮激烈的筛选。
- 同辈压力视角(同龄人及新增劳动力本科率): 让你明白,在年轻人的世界里,竞争的基准线已经大大提高了。
把这几个视角结合起来,你才能对自己的位置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不会因为看到5%的数字就盲目自大,也不会因为身边全是大学生就过度焦虑。你知道你的优势在哪里(相对于更广阔的社会),也知道你的挑战在哪里(来自于同辈的竞争)。这样,你才能做出更理性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