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神经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问答中心分类: 其他神经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1 回复
0
暖阳 回复于 2025-10-23 之前

咱们今天聊聊神经网络。你可能经常听到这个词,感觉很高深。其实,把它拆开来看,核心思想并不复杂。

想象一个最简单的任务:根据房子的面积,预测它的价格。这是一个基本的线性关系。面积越大,价格越高。我们可以用一条直线来表示这个关系。神经网络的起点,就和这个类似,但它能处理比这复杂得多的问题。

神经网络的基本单位叫做“神经元”,有时候也叫节点。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超级简单的计算器。这个计算器接收一个或多个输入数字,然后对它们进行处理,最后输出一个数字。

具体来说,每个输入到神经元的数据都会被乘以一个特定的数字,这个数字叫做“权重”(Weight)。权重代表了某个输入的重要性。比如,在预测房价时,“面积”这个输入的权重可能就很高,而“附近有没有公园”的权重可能就低一些。如果一个权重是正数,它就会增加神经元的输出;如果是负数,就会减少输出。

神经元把所有加权的输入值加起来,然后再额外加上一个叫“偏置”(Bias)的数。偏置的作用是微调,它能让输出结果更容易达到某个期望的值,让整个网络更灵活。你可以把偏置想象成一个基础启动值。

最后,这个加总后的结果会通过一个叫做“激活函数”(Activation Function)的东西。激活函数的作用是决定这个神经元要不要被“激活”,以及它要传递什么样的信息给下一个神经元。一个常见的激活函数是ReLU,它的规则很简单:如果输入的数字是负数,它就输出0;如果输入的数字是正数,它就输出这个数字本身。这个步骤很重要,因为它给网络加入了非线性,让神经网络能学习和模拟复杂的、弯弯曲曲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像预测房价那样的直线关系。

单个神经元能做的事情有限。神经网络的威力在于把大量的神经元组织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层”(Layers)。

一个最基础的神经网络通常有三类层:

  1. 输入层(Input Layer):这是网络接收原始数据的地方。每个神经元对应一个输入特征。比如,我们要识别一张28×28像素的黑白图片,输入层可能就有784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对应图片上的一个像素点。
  2. 隐藏层(Hidden Layers):这些层夹在输入层和输出层之间,它们是真正进行大部分计算和特征提取的地方。简单的网络可能只有一个隐藏层,而复杂的网络(也就是“深度学习”里的“深度”来源)可以有几十甚至上百个隐藏层。正是这些隐藏层,让网络能够学习到数据中那些不那么明显的模式。
  3. 输出层(Output Layer):这是网络的最后一层,它会给出最终的计算结果。输出层有多少个神经元,取决于你想解决什么问题。如果要判断一张图片是猫还是狗(二选一),输出层可能只需要一个神经元。如果要做手写数字识别(0到9总共10个类别),输出层就会有10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对应一个数字。

信息就是这样从输入层开始,一层一层地向前传递,直到输出层。这个过程叫做“前向传播”(Forward Propagation)。在前向传播的过程中,每一层的每个神经元都会接收来自前一层神经元的输出,进行加权求和、加上偏置,再通过激活函数,然后把结果传递给下一层。

但是,一个刚搭建好的神经网络,它的所有权重和偏置都是随机设置的。你给它一张猫的图片,它可能输出的结果是“狗”,也可能是“汽车”。这很正常,因为它还没经过训练。

训练,才是神经网络工作的核心。训练的目标,就是找到一套合适的权重和偏置,让网络在接收输入时,能够给出正确的输出。

这个过程是这样运作的: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也叫成本函数。这个函数的作用是衡量网络预测的结果和真实结果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大,损失函数计算出的值(损失值)就越大。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这个损失值变得尽可能小。

有了衡量标准后,就进入最关键的一步:“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唬人,但它的逻辑其实很直接。当前向传播完成后,我们得到了一个预测结果,并且通过损失函数算出了这个结果有多离谱。反向传播就是从输出层开始,反过来计算网络中每个权重和偏置对这个最终的“离谱结果”负有多大的责任。

它就像一个团队项目搞砸了之后复盘。老板(损失函数)说这个结果不行,项目经理(输出层)就去看是哪个小组(倒数第二层)的工作没做好,小组长再去看是哪个组员(更前一层的神经元)的参数出了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责任被一层一层地分配下去,直到输入层。

知道了每个参数的“责任”大小之后,就需要对它们进行调整。这里用到的方法通常是“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你可以把损失值想象成一座山谷的高度,而我们当前随机设置的权重和偏置,让我们正站在山坡上的某个位置。我们的目标是走到山谷的最低点,也就是损失值最小的地方。

梯度下降就是告诉我们,朝哪个方向走,山坡最陡,也就是下降得最快。我们会朝着这个最陡峭的下坡方向,迈出一小步。这一小步的距离叫做“学习率”(Learning Rate)。学习率不能太大,否则一步可能直接迈到对面山坡上去了;也不能太小,不然要走到猴年马月才能到达谷底。

所以,整个训练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循环:

  1. 前向传播:把一批数据输入网络,得到预测结果。
  2. 计算损失:用损失函数比较预测结果和真实结果,看看差距有多大。
  3. 反向传播:计算出每个权重和偏置对这个损失的“贡献度”。
  4. 更新参数:根据计算出的贡献度,用梯度下降的方法微调网络中所有的权重和偏置,让损失值变得更小一点。

这个循环会重复成千上万次,每一次都用一批新的数据。每一次循环,网络的权重和偏置都会被微调,使得它在下一次预测时,结果能比上一次更准一点点。经过大量的训练数据“喂养”后,神经网络中的参数就会逐渐调整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这时,它就“学会”了如何从输入数据中识别出特定的模式。

举个例子,在图像识别任务中,第一层隐藏层的神经元可能会学会识别一些非常基础的特征,比如横线、竖线、曲线或者颜色块。第二层隐藏层的神经元会把第一层识别出的简单线条组合起来,形成更复杂的形状,比如眼睛、鼻子或者耳朵的轮廓。更深层次的隐藏层会继续这个过程,把这些局部形状组合成一张完整的脸或者一只猫的形态。最后,输出层根据这些高度抽象化的特征,做出最终的判断:“这是一只猫”。整个过程是自动发生的,研究人员并不需要手动去告诉网络要寻找什么样的线条或形状。网络通过最小化损失函数,自己找到了这些最高效的识别模式。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