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AI在自动驾驶技术中是如何应用的?

问答中心分类: AI相关问答AI在自动驾驶技术中是如何应用的?
1 回复
0
清北 回复于 2025-10-23 之前

我们来聊聊自动驾驶汽车眼睛看到的世界,以及它的大脑是如何思考的。把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扔在路上,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明白自己在哪,周围又有什么。这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复杂。

首先,车子需要一张地图。但这张地图和我们手机上用的导航地图不一样。它是一种高精度地图,精确到厘米级。这张地图不仅有路网信息,还包含了路边每一个交通标志、红绿灯、车道线、甚至路肩的高度。车子会用自己身上的传感器,比如激光雷达(LiDAR)和摄像头,去扫描周围环境,然后把扫描到的数据和高精度地图进行比对。比如,激光雷达扫到了一个圆柱体,摄像头拍到这是个电线杆,地图上恰好在那个位置也标记了一个电线杆,车子就能确认自己的位置。这个过程叫作“定位”。

搞清楚“我在哪”之后,下一步就是“我周围有什么”。这是自动驾驶里最关键的一环,叫作“环境感知”。车子通过各种传感器来看世界。

摄像头就像人的眼睛,能识别颜色、看懂交通标志和红绿灯。现在很多自动驾驶方案严重依赖摄像头,因为它的成本低,获取的信息维度也丰富。通过深度学习算法,AI可以分析摄像头拍到的画面,框出路上的其他车、行人、自行车,甚至小动物。这个技术叫作“计算机视觉”。比如,AI模型看了几百万张有行人的图片后,就能在新的画面里准确地认出行人。

但是只靠摄像头有局限。晚上或者大雾天,摄像头就看不清了。这时候就需要其他传感器来帮忙。

激光雷达(LiDAR)是很多自动驾驶公司都非常依赖的传感器。它会向周围发射激光束,然后通过计算激光返回的时间来精确测量物体的距离和形状。最后生成一个3D点云图,让汽车对周围环境有一个立体的感知。不管白天黑夜,它都能稳定工作,而且精度很高。缺点是成本比较高,而且在恶劣天气下(比如大雪)性能会受影响。

毫米波雷达(Radar)发射的是无线电波,它探测距离远,而且穿透性好,雨雪雾天气基本不受影响。它对金属物体尤其敏感,所以很擅长探测远处的车辆。但它的分辨率比较低,没法精确描绘出物体的细节。比如,它能发现前面有个东西,但分不清那是一辆车还是一个被丢弃的沙发。

为了取长补短,车子需要把这些传感器的数据都整合起来分析,这个过程叫作“传感器融合”。AI在这里扮演了关键角色。它会接收来自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的所有数据,然后像一个信息处理中心一样,把这些零散的信息拼凑成一个完整、可靠的周边环境模型。举个例子,摄像头可能认为远处的一个影子是行人,但毫米波雷达的数据显示那个物体正在以80公里的时速移动,AI就会判断那应该是一辆车,而不是一个跑得飞快的行人。通过融合不同传感器的数据,系统可以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大大提高感知的可靠性。

当车子完全掌握了周围的环境信息后,就进入了“决策”阶段。这相当于汽车的大脑开始思考:“我现在该做什么?” 是该加速、减速、刹车,还是变道?

这个决策过程背后是一套复杂的算法。其中一种核心技术叫作“行为预测”。AI会根据它“看”到的物体,去预测这个物体接下来可能会做什么。比如,它检测到一个行人站在路边,会分析这个人的朝向、走路姿态。如果这个人正扭头看路,那他很可能准备过马路。如果前方有一辆车打了转向灯,AI就会预测它准备变道。这些预测都是基于大量真实路况数据训练出来的模型。AI通过学习无数人类司机的驾驶行为,来模仿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判断路上其他交通参与者的意图。

有了预测之后,车子就要为自己规划一条路,这叫作“路径规划”。路径规划分为好几个层次。最高层是全局路径规划,就像我们用导航软件输入目的地,它会告诉你走哪条主路。然后是中层的行为规划,比如决定在下一个路口是左转还是直行。最底层是实时的运动规划,也就是具体到下一秒方向盘要转多少度、油门要踩多深。AI算法会综合考虑交通规则、路况、其他车辆和行人的预测行为,以及乘客的舒适度,在几毫秒内计算出一条最优的行驶轨迹。比如,它既要保证安全,不能离前车太近,又要保证效率,不能开得太慢,还要让车子开起来平稳,不能总是急加速急刹车。

最后一步,就是“控制”。决策系统发出了指令,比如“向左转5度,加速度保持在xx”,车辆的控制系统就要精确地执行这些指令。AI在这里也发挥作用,它可以根据车辆当前的速度、轮胎附着力等状态,调整执行指令的方式,让车辆的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又平顺。这就像一个赛车手,他不仅知道什么时候该转弯,还知道用多大的力气、多快的速度去转,才能让车子最稳定。

当然,整个过程听起来很顺畅,但现实中充满了挑战。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边缘案例”(Edge Cases)。也就是那些不常见,但在真实世界里又确实会发生的意外情况。比如,一个穿着恐龙服装的行人在路上奔跑,或者一辆卡车上掉下来一个床垫。AI模型在训练数据里可能从来没见过这些东西,它就可能无法正确识别和应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们需要不断地收集各种奇怪的路况数据来喂给AI,或者通过仿真系统,在虚拟世界里模拟出成千上万种极端情况,让AI在虚拟环境中“练习”,直到它能从容应对。

另一个大问题是,深度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像一个“黑盒子”。我们知道输入了什么数据,也知道它输出了什么结果,但它具体是怎么得出这个结果的,有时候连工程师自己也说不清楚。这就带来了一个信任问题。如果自动驾驶汽车出了事故,我们很难去追溯到底是哪个环节的判断出了错。所以,提高AI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也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总的来说,AI在自动驾驶技术中就像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化的驾驶员。它通过传感器融合来感知世界,通过行为预测和路径规划来做出决策,最后通过精准的控制来驾驶车辆。这个过程的背后,是海量的数据和极其复杂的算法在支撑。虽然目前还面临很多挑战,但这项技术确实在一步步地走向成熟。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