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了半天,原来“糯米糍”的“糍”应该念cí(辞)。
身边十个朋友,可能有九个都会把它念成“糯米zi”,包括我自己。说实话,我也是最近才发现这个读音问题。那天和一位学语言学的朋友吃饭,聊到各种地方小吃,自然就说到了糯-米-zi。他当时就笑了,说你这个“zi”音发得可真有“创意”。我还不服气,难道不是这么念的吗?从小到大,街边小贩的叫卖声,甜品店的菜单,甚至一些美食节目里,好像听到的都是“zi”这个音。
结果,他不紧不慢地给我上了一课。
他让我查一下字典,“糍”这个字到底怎么念。我拿出手机一查,还真是,傻眼了。几乎所有的在线词典和字典App,都清清楚楚地标注着“糍”的拼音是【cí】。 无论是“糯米糍”还是南方常见的另一种小吃“糍粑”,这个字都读第二声的cí。 维基词典和汉典这些比较权威的资料库,也都明确指出现代标准汉语中“糍粑”的读音是cíbā。
我当时就觉得有点颠覆认知。一个念了二三十年的词,突然被告知是错的,这种感觉挺奇妙。这就好比你一直以为“番茄”的“茄”念qié,结果发现其实是jiā(当然,这只是个比喻,“茄”确实念qié)。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花了点时间去深挖了一下。毕竟作为一个喜欢较真的人,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得自己弄明白才踏实。
首先,我们得看看“糍”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糍”的本义,就是指用糯米蒸熟后捣烂制成的食品。 比如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就有提到“色如糯米糍”。 汉典里也解释了,“糍”是“餈”的异体字,而“餈”在古代指的就是用稻米做成的饼。 《说文解字》里说,“餈,稻饼也”。所以,从字源上来看,“糍”这个字天生就和糯米这类食物绑定在一起。
既然它的身份这么明确,为什么读音会产生这么大的分歧呢?
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约定俗成”的力量。语言这东西,本身就是活的,是人们在交流中不断演变的。当一个“错误”的读音被足够多的人使用,时间久了,它就可能变成一种被社会接受的“正确”。尤其是在口语交流中,方便、顺口往往比字正腔圆更重要。
“zi”这个音,很可能是受到了方言或者口语习惯的影响。在中国,很多地方的方言里,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分并不像普通话那么严格。比如在一些南方方言里,“c”和“z”的发音就很容易混淆。久而久之,大家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也可能不自觉地带入这种习惯,把cí念成了zī。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输入法带来的“便利”。现在我们打字,只要输入“nuomizi”,输入法联想出来的第一个词条往往就是“糯米糍”。这在无形中也强化了“zi”这个读音的“正确性”,因为打字打得出来,看起来就没什么问题。长此以往,很多人可能就默认了这个读音。
但是,我们要明白一点,口语习惯和社会流行用法,不等于它就是规范的、标准的读音。在正式场合,比如教学、播音主持或者学术交流中,还是要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规范为准。 我特意去查了一下《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虽然没有直接找到“糍”这个字,但相关的语言规范都强调了读音的标准化。
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是继续念“糯米zi”,还是“拨乱反正”,改念“糯米cí”?
我觉得这得分情况。
如果你是在和朋友聊天,或者在街边买一份糯米糍,念“zi”完全没问题。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沟通,只要对方能听懂,不产生误会,目的就达到了。在这种轻松的日常环境里,过于纠结一个字的读音,反而显得有点小题大做。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朋友,他虽然指出了我的错误,但也是在一种开玩笑的氛围里,并不会真的觉得我没文化。大家都是这么说的,你突然冒出一个“cí”,别人可能还会愣一下,反问你那是什么东西。
但是,如果你是老师、记者、配音演员,或者从事与语言文字密切相关的工作,那么使用规范的读音就非常重要了。因为你的发音会影响很多人,尤其是有孩子的家长,更应该注意。教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读音,能让他们从小就建立起对语言的严谨态度。
我自己现在的做法是,心里清楚地知道它的正确读音是“cí”,在需要严谨的场合,比如写作或者和孩子交流时,我会用正确的读音。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还是会随大流,念成更容易被大家理解的“zi”。这算是一种灵活处理吧。
说到底,语言是服务于人的。 它既有需要我们尊重和传承的规范性,也有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的灵活性。了解“糯米糍”的正确读音,不是为了去纠正别人,显示自己有多博学,而是为了让我们对母语多一份了解和敬畏。
就像我们知道“怼”字其实念duì,表示怨恨,而我们平时口语里说的“duǐ”,本字应该是“㨃”,有顶撞、反驳的意思一样。 了解这些知识,能让我们的语言世界变得更丰富、更有趣。
所以,下次你再吃那软糯香甜的糯米糍时,可以想一想,这个让你纠结的小点心,它的名字背后还有这么一段关于读音的小故事。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有趣的冷知识,和朋友们分享。至于到底念zi还是ci,就看你的心情和场合了。

技能提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