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聊天或者在网上看别人讨论升学、找工作的时候,总会碰到“985”这个词。很多人张口就来:“那是个985的毕业生”,语气里带着点羡慕。那么“985”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其实一点也不复杂。
简单说,“985”是中国一个官方的大学建设计划的代号,全称是“985工程”。 这个叫法的由来非常直接,就是因为这个计划是在1998年5月提出的。 当时,国家领导人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上发表讲话,提出中国为了实现现代化,需要有几所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这个讲话的时间点是1998年5月,所以后来启动的这个重点建设计划就被命名为“985工程”。
这个工程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集中资源,重点支持一部分顶尖大学,让它们发展得更快更好,争取成为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说白了,就是国家要砸钱、给政策,把有限的好钢用在刀刃上,先帮助一批基础好的大学冲到世界前列去。最初,进入这个计划的大学只有9所,也就是大家常听说的C9联盟成员,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 后来经过几轮增补,最终全国总共有39所大学入选了“985工程”。 这39所学校,就代表了当时中国最顶尖的高等教育力量。
提到“985”,就不得不说另一个数字:“211”。“211工程”比“985工程”启动得更早,是在1995年。 “211”的意思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从目标上就能看出来,“211工程”的覆盖面更广,目标是提升国内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而“985工程”的目标更聚焦,是要打造顶尖中的顶尖,瞄准的是“世界一流”。
这两者的关系很简单:所有的“985大学”都同时是“211大学”,但是“211大学”不一定是“985大学”。 这么说吧,“211”像是一个重点班,而“985”则是这个重点班里的尖子生小组。全国有100多所“211大学”,但从中只选出了39所进入“985工程”,难度和含金量自然更高。从资金投入上来说,“985工程”获得的国家拨款通常也比普通的“211工程”要多。
正因为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985大学”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科研平台和国际交流机会上,普遍比其他大学有优势。 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人眼里,“985”成了一个标签,代表着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高的社会认可度。 比如,很多大公司在招聘时,会下意识地偏爱“985”院校的毕业生,这虽然有些争议,但也反映了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认知。大家普遍认为,能考上“985”的学生,至少在学习能力和毅力上是经过了残酷高考筛选的。
当然,必须说明的是,“985工程”和“211工程”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建设计划,相关文件已经在2016年被宣布失效。 官方的说法是,这些计划被统一纳入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双一流”)这个新的建设计划中。 “双一流”的思路更加灵活,它不仅看学校的整体实力(一流大学),也看学校的个别专业实力(一流学科)。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些虽然不是“985”但拥有顶尖专业的大学,也能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过去那种身份固化的局面。
尽管官方文件已经失效,但在社会观念里,“985”这个标签的影响力依然巨大。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计划的代号,更像是一种文化符号,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认知里。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它依然是衡量一所大学好坏的重要标准;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它也还是筛选简历时的一把隐形尺子。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和社会竞争压力的现实反映。 “985”高校集中了大量优质资源,这种优势会转化为毕业生的竞争优势,形成一种正向循环。
不过,也要认识到,学校的标签不代表一切。一些非“985”的“211”大学,在某些特定行业或学科领域的实力和声誉,甚至超过了部分“985”大学。 例如,提到财经类院校,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在业内的认可度就非常高。所以,在评价一所大学时,除了看它是不是“985”,还应该更具体地看它的专业实力、师资情况以及毕业生的发展情况。
总而言之,“985”这个数字,代表的是中国为了打造世界顶尖大学而实施的一项国家级重点工程。它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确实催生了一批实力强劲的大学。 虽然这个工程本身已经成为历史,但它所形成的“985大学”群体,至今仍然是中国高等教育金字塔的顶端,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其影响力还将持续存在。

技能提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