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交通大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想,这学校是不是就是学开火车、修马路的?毕竟名字里带着“交通”这两个字,太容易让人往这方面联想了。但是,你要是真这么想,那可就想简单了。实际上,这个“交通”的含义,远比字面上看到的要深远得多。
这事儿得从根上说起。交通大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896年创立的南洋公学。那时候是清朝末年,甲午战争刚打完,整个国家都被打蒙了,有识之士都在琢 orientado 怎么救国。其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叫盛宣怀。他当时是清政府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官员,负责搞洋务,也就是推动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盛宣怀心里很清楚,国家要富强,不能光靠买几条船、几门炮,关键得靠人才。没有自己的人才,什么先进技术都白搭。所以他上了一道折子给光绪皇帝,请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那么,这个“交通”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南洋公学创立的时候,还不叫交通大学。后来学校几经变迁,到了1921年,当时北洋政府的交通总长叶恭绰,把几个和交通有关的学校,包括上海的南洋大学、唐山的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以及北京的两个学校,合并到一起,成立了一个统一的“交通大学”。从这时候起,“交通大学”这个名字才正式出现。
叶恭绰当时对“交通”的解释,是这个词的关键。他认为,“交通”的含义,并不仅仅是英文里的 “transportation” 或者 “traffic”。他引用了《易经》里的一句话:“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地之气相交,万物才能生长通达;社会上层和下层互相沟通,人心才能齐整。所以,“交通”这两个字的根本意思,是“交”和“通”,指的是天地万物、社会人事的广泛连接、沟通和通达。这是一种非常宏大的哲学思想,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
所以,盛宣怀和叶恭绰他们心里想的“交通”,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它不仅仅包括我们今天理解的铁路、公路、航运、邮电这些实体上的交通运输,更包含了信息、思想、知识、人才、资源的流通和交汇。 他们当时看到的,是国家现代化需要一个庞大的、立体的网络。这个网络既包括物理层面的基础设施,比如铁路、电报线,也包括思想和知识层面的贯通。他们办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够构建和管理这个巨大网络的人才。
你想想,在那个时代,铁路、轮船、电报,这些都是最新的高科技,是国家力量的象征。盛宣怀自己就亲手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电信企业——轮船招商局和中国电报总局。他太清楚这些东西的重要性了。他要办的学校,就是要培养能把这些新事物玩转的人。所以,学校一开始设立的学科,就不是简单的开火车、修马路。南洋公学最早设立的是师范院、中院、上院和外院,后来逐渐发展出铁路工程、电机工程、航海科等专业。这些专业,在当时看来,就是支撑国家“交通”大动脉的最核心技术。
我们具体来看。铁路,在当时的作用,就像今天的高铁和互联网,它能把广袤的国土连接起来,让人员和物资快速流动,这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至关重要。电机工程,那就更不用说了,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有了电,才有了现代工业和现代城市。电信,也就是电报电话,在当时就是信息高速公路,能让信息瞬间传遍全国,这对于政府管理和商业运作是革命性的改变。所以,交通大学从一开始,培养的就是“工程师”,是能够掌握最前沿科技、建设国家现代化基础设施的顶尖人才。
而且,这个“交通”的含义还在不断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比如,后来又加入了管理学科。为什么?因为修好了铁路,建好了工厂,你得有人去管理和运营吧?一个高效的管理体系,本身就是一种“交通”,它能让组织内部信息畅通,资源配置更合理。所以,交通大学很早就开始培养管理人才,就是要打通技术和管理之间的壁垒,让整个系统运转得更顺畅。
所以,我们回过头再看“交通”这两个字,它其实代表了一种“通达”的理想。往小了说,是物理上的连接,让路通、货通、人通。往大了说,是信息、知识、文化乃至思想的融会贯通。它体现了创办者们的一种期望,就是希望这所大学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成为打通社会经济运行中各种“关节”的关键人物,让整个国家像一个通畅的机体一样,高效运转起来。
今天我们看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这些学校,它们虽然各有侧重,但都继承了这个“交通”的深厚内涵。比如上海交大,它的王牌专业是船舶、机械、动力、电子信息,这些都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的核心领域。西安交大的电气工程、能源动力、机械工程同样是国家重器。北京交大在轨道交通领域更是执牛耳者。这些学科看起来五花八门,但它们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某种形式的“通”,有的是能量的通,有的是信息的通,有的是物理实体的通。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你交通大学是干嘛的,你就可以告诉他,这个“交通”可不是简单的修路开火车。它出自《易经》,意思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代表着连接、沟通和通达。它包含了物理层面的铁路、公路、航运、邮电,也包含了信息、能源、管理等更广泛的领域。它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打通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各种关键环节,让万物通达、让国家强盛的人才。这背后,其实是一百多年前那一代人“实业救国”的宏大理想和深远智慧。

技能提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