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补足语,听起来就挺吓人的,对吧?一听“补足语”,就感觉是那种只有语法学家才关心的东西。但其实这东西我们天天都在用,只是你没意识到而已。今天我们就把它扒光了看个究竟。
说白了,宾语补足语就是用来补充说明宾语的。没它,句子也能说得通,但意思可能就没那么清楚,或者说,没那么完整。它的作用就是告诉你,宾语怎么样了,或者变成了什么。
我们先来看一个最简单的句子结构:主语 + 谓语 + 宾语。比如,“我(主语)打开(谓语)门(宾语)”。这个句子很完整,对吧?我们知道了谁,做了什么,以及动作的对象是什么。
现在,我们想给“门”增加一点信息。我们想说“我把门漆成红色”。这里的“红色”是干嘛的?它不是修饰“我”,也不是修饰“漆”这个动作,它就是补充说明“门”的状态的。在这个句子里,“门”是宾语,那“红色”就是宾语补足语。它告诉我们,在“漆”这个动作发生之后,门变成了什么样子。
所以,宾语补足语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跟宾语有逻辑上的主谓关系。 啥意思呢?在“我把门漆成红色”(I painted the door red)这个句子里,我们可以把“门”和“红色”单独拎出来,看成是“门是红色的”(The door is red)。你看,这不就是一个主谓结构吗?“门”是主语,“是红色”是表语。这就是宾语和宾补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插入一个 “is” 或者 “to be” 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我们再多看几个例子来加深理解:
- 我们选他当主席。(We elected him chairman.)
- 这里的宾语是“他”,补足语是“主席”。这两个词可以构成“他是主席”(He is chairman) 的关系。
- 他们发现这个房间是空的。(They found the room empty.)
- 宾语是“这个房间”,补足语是“空的”。它们可以构成“这个房间是空的”(The room is empty) 的关系。
- 别让咖啡凉了。(Don’t let the coffee get cold.)
- 宾语是“咖啡”,补足语是“凉了”。它们可以构成“咖啡凉了”(The coffee gets cold) 的关系。
看出来了吧?宾语补足语就像是给宾语贴上了一个标签,描述了它的状态、身份、或者变成了什么。
那么,哪些词可以当宾语补足语呢?其实还挺多的。
1. 形容词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容词来做宾补,主要是为了描述宾语的性质或者状态。
- 我觉得这本书很有趣。(I find this book interesting.)
- “有趣”是形容词,补充说明“这本书”的性质。
- 他想让他的父母开心。(He wants to make his parents happy.)
- “开心”是形容词,补充说明“他的父母”的状态。
- 保持你的房间干净。(Keep your room clean.)
- “干净”是形容词,补充说明“你的房间”应该处于的状态。
2. 名词
名词也可以做宾补,通常是用来表明宾语的身份、职位或者成为了什么。
- 我们叫他老王。(We call him Lao Wang.)
- “老王”是名词,说明了“他”的称呼。
- 公司任命她为经理。(The company appointed her manager.)
- “经理”是名词,说明了“她”的新职位。
- 他们认为他是个天才。(They consider him a genius.)
- “天才”是名词,说明了他们对“他”的看法。
3. 不定式 (to do)
不定式做宾补,通常表示让宾语去做的某个动作。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动词后面跟的不定式宾补需要省略 “to”。
- 老师叫我回答这个问题。(The teacher asked me to answer the question.)
- “回答这个问题”是不定式,是“我”要去做的动作。
- 我告诉他要待在原地。(I told him to stay where he was.)
- “待在原地”是不定式,是“他”要执行的动作。
有一些特殊的动词,比如 “make” (使), “let” (让), “have” (使) 和一些感官动词如 “see”, “watch”, “hear”, “feel” 等,它们后面的不定式宾补需要省略 “to”。 这也是很多人容易搞错的地方。
- 老板让他加班。(The boss made him work overtime.)
- 这里不能说 “made him to work”, “to” 必须省略。
- 我看见他跑了出去。(I saw him run out.)
- 这里也不能说 “saw him to run”,”to” 也要省略。
- 让我帮你。(Let me help you.)
- 这句大家很熟悉了,”let me to help you” 听起来就很奇怪。
4. 分词 (现在分词 -ing 和过去分词 -ed)
分词也可以做宾补。现在分词 (-ing) 通常表示宾语正在进行的动作,或者表示主动的含义。过去分词 (-ed) 通常表示宾语所处的状态,或者表示被动的含义。
- 我听见他在唱歌。(I heard him singing.)
- 这里的 “singing” 强调的是“他”正在唱歌这个动作。这和 “I heard him sing” (我听见他唱了歌) 有细微的区别。”sing” 强调的是唱歌这个事实,而 “singing” 强调的是动作的持续性。
- 我看到一个女孩在街上哭。(I saw a girl crying in the street.)
- “哭”是那个女孩正在做的动作。
- 他发现他的自行车被偷了。(He found his bike stolen.)
- “被偷”是“自行车”所处的状态,是被动的。我们可以理解为 “His bike was stolen”。
- 我想要这件工作在周五前完成。(I want this job finished by Friday.)
- “完成”是被动的,是“工作”需要达到的状态。
怎么区分宾语和宾语补足语?
这是个好问题。有时候确实容易搞混,特别是当宾语后面跟着好几个词的时候。最关键的判断方法,就是看这两个部分之间能不能构成逻辑上的主谓关系。
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例子:“我给了他一本书。” (I gave him a book.)
这里的 “him” 和 “a book” 是什么关系?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宾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宾语”。”him” 是间接宾语,表示动作的接受者;”a book” 是直接宾语,表示动作的直接对象。你不能说 “他是书” (He is a book)。所以,”him” 和 “a book” 之间没有主谓关系,这里的 “a book” 也就不是宾语补足语。
我们再回到之前的例子:“我们选他当主席。” (We elected him chairman.)
这里的 “him” 和 “chairman” 就可以构成 “他是主席” (He is chairman) 的关系。所以 “chairman” 是补充说明 “him” 的,是宾语补足语。
所以,记住这个最核心的判断标准:宾语和它后面的成分如果能构成“主语+系动词+表语”的逻辑关系,那后面的成分就是宾语补足语。如果不能,那它可能是另一个宾语(双宾语),或者是其他成分了。
哪些动词后面可以跟宾语补足语?
也不是所有动词都能这么用。能跟宾语补足语的动词,大多都包含了一些特定的意思,比如“使成为”、“认为”、“感觉”、“称呼”等等。
这里列举一些常见的:
- 表示“使、让”的动词:make, let, have, get, keep, leave, set, drive。
- 他让我很生气。(He makes me angry.)
- 别把门开着。(Don’t leave the door open.)
- 表示“认为、相信、发现”的动词:think, believe, find, consider, feel。
- 我觉得这个计划很好。(I think this plan is very good.) 注意,这里其实是宾语从句,但可以改写成 “I consider this plan very good”。
- 他们发现自己迷路了。(They found themselves lost.)
- 表示“称呼、命名”的动词:call, name。
- 他们给孩子取名叫约翰。(They named their child John.)
- 表示“选举、任命”的动词:elect, appoint, choose。
- 人民选举他为总统。(The people elected him president.)
- 表示感官的动词:see, watch, hear, notice, feel。
- 我注意到他换了新发型。(I noticed him change his hairstyle.)
掌握宾语补足语,其实就是让你能够更精确、更地道地表达。它能让你的句子信息量更大,也更紧凑。下次你再看到 “主谓宾宾补” 这种结构,就不会再头大了。你只需要记住,宾补就是跟在宾语屁股后面的一个“小跟班”,专门负责解释这个宾语怎么样了。把它拆开来,看看宾语和这个“小跟班”能不能单独“过日子”(构成主谓关系),一切就都清楚了。

技能提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