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具身智能”这个词很火,各种科技新闻里都能看到。但说实话,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玄乎,好像是什么高深莫…其实拆开看就很好懂了:“具身”,就是有个身体;“智能”,就是能思考、能学习。合在一起,具身智能指的就是,有身体,能跟真实世界互动,并通过互动来学习变聪明的 AI。
它和我们熟悉的 AI 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大部分 AI,比如手机上的语音助手、下棋的 AlphaGo,它们都活在数字世界里。它们处理的是数据、文字、图片,但碰不到真实的东西。这就像一个人只能通过看书、看视频来了解世界,但从来没亲手摸过、感受过。这种没有身体的 AI,我们可以叫它“离身智能”。
具身智能正好相反,它必须有个“身体”,这个身体可以是一个机器人、一辆自动驾驶汽车,甚至一个智能机械臂。 有了身体,它就能在物理世界里活动,用传感器(比如摄像头、麦克风、触觉传感器)去感知周围的环境,然后通过行动(比如移动、抓取)去影响环境。
这个过程形成了一个闭环:感知-决策-行动-反馈。 机器人看到一个杯子(感知),决定要把它拿起来(决策),伸出手臂抓住它(行动),然后感觉到杯子的重量和温度(反馈)。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互动,它会慢慢学习到,什么样的杯子容易碎,需要用多大的力气去抓。这种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是只在虚拟世界里处理数据的 AI 学不到的。
所以,关键区别在于:传统 AI 是通过处理海量数据来学习,而具身智能是通过与环境的真实互动来学习。 它的智能不仅仅存在于“大脑”的计算中,也体现在“身体”与环境的互动里。
生活中的具身智能实例
其实,具身智能已经悄悄出现在我们身边了。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扫地机器人。早期的扫地机器人更像是个“无头苍蝇”,靠随机碰撞来覆盖清扫区域。但现在的扫地机器人,比如石头(Roborock)或者科沃斯(Ecovacs)的一些高端型号,已经聪明很多了。它们会用激光雷达或摄像头扫描房间,在“脑子”里建立一张地图,然后规划出最高效的清扫路线。 当它碰到拖鞋或者数据线时,它能认出来并绕开走。这个“扫描-建图-规划-避障”的过程,就是一次典型的具身智能互动。
另一个例子是自动驾驶汽车。汽车就是 AI 的“身体”,它通过各种传感器(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感知路况,包括其他车辆、行人、交通信号灯。然后,车载计算平台这个“大脑”会分析这些信息,做出驾驶决策,比如是加速、刹车还是转向。 这个过程要求 AI 必须实时与复杂多变的真实交通环境互动,做出准确判断。
在工业领域,具身智能也开始发挥作用。以前的工业机器人大多是“傻瓜式”的,只能在一个固定的工位上,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编程好的动作。 但现在,有些工厂里的机器人已经可以自主识别传送带上的零件,然后把它们抓取并放置到正确的位置,即使零件的位置和方向每次都有些许不同。 最近新闻报道,上海一家智能设备产线就用上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学习一项新技能只需要十几分钟,而不是过去的几周甚至几个月。
还有一些更前沿的例子,比如波士顿动力公司(Boston Dynamics)的 Atlas 人形机器人。它能在复杂的地面上跑酷、跳跃、后空翻,展现了很强的运动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大量训练得来的。
为什么现在具身智能这么重要?
具身智能这个概念其实很早就有了,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在 1950 年的论文里就提过类似的想法。 后来在 80 年代,机器人学家罗德尼·布鲁克斯也明确提出,智能需要身体与环境的互动。 但为什么直到最近,它才变得这么火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
大模型的出现: 像 GPT-4 这样的大语言模型,给 AI 装上了一个更聪明的“大脑”。 以前的机器人可能只能理解一些简单的指令,比如“前进”、“左转”。现在,你可以对它说一句很模糊的话,比如“把桌子收拾干净”,它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自己规划出具体步骤:先把杯子拿到水槽,再把书放到书架上,最后用抹布擦桌子。 大模型解决了机器人“听懂人话”和“理解任务”的问题。
硬件成本的下降和技术的进步: 传感器、电机、芯片这些机器人核心硬件的成本在不断降低,性能却在不断提升。 比如,以前只有高端科研项目才用得起的激光雷达,现在很多消费级的扫地机器人和汽车上都有了。还有机器人的“手”,也就是灵巧手技术也在进步,让机器人能完成更精细的操作,比如夹起一块豆腐或者给人喂药。
简单说,就是机器人的“大脑”和“身体”都准备好了,两者结合起来,就让具身智能有了爆发的可能。
它还面临哪些挑战?
虽然前景看起来很美好,但具身智能要真正普及,还面临很多困难。
首先是物理世界的复杂性。 真实世界是不可预测的,充满了各种意外情况。一个在实验室里训练得再好的机器人,到了真实家庭或工厂里,可能会因为光线变化、地面湿滑或者一个没见过的新物体而“死机”。 怎么让机器人在开放、非结构化的环境里也能稳定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是泛化能力。我们希望机器人学了一个技能后,能举一反三。比如,学会了开一种门,就应该能打开所有门。但现在还做不到。很多机器人只是在特定任务上表现很好,换个稍微不同的场景就不行了。 香港大学的马毅教授就指出,业界现在对泛化能力存在误解和高估,看到一个机器人会拧魔方,就以为它什么都会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还有高昂的成本和商业化难题。一个功能强大的人形机器人,成本可能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这么贵的价格,除了少数研究机构和大型企业,普通家庭和中小企业很难承受。而且,训练这些机器人需要大量的真实世界数据,获取这些数据的成本也很高。
最后是安全和伦理问题。一个有能力在物理世界自由行动的智能体,必须保证绝对的安全。 如何防止它伤害到人或者财物?当它做出错误决策时,责任该如何界定?这些都是需要在使用前就想清楚的问题。
总而言之,具身智能是 AI 发展的下一个重要方向,它让 AI 从虚拟世界走向物理世界,有了直接与我们互动、为我们服务的可能。 虽然路上还有很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我们家里可能真的会有一个能帮忙做家务、照顾老人的机器人伙伴,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源于“具身智能”这个听起来有点酷的概念。

技能提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