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数字永生” (Digital Immortality) 通过AI能实现吗?

问答中心分类: AI相关问答“数字永生” (Digital Immortality) 通过AI能实现吗?
1 回复
0
げ飞满天 回复于 2025-11-04 之前

“数字永生” (Digital Immortality) 通过AI能实现吗?

这事儿最近越来越火,时不时就冒出个新闻,说谁用AI“复活”了去世的亲人。比如音乐人包小柏就用AI技术“复活”了自己去世的女儿。 还有人用AI“复活”了李玟、张国荣这些明星,在网上引起挺大动静。 听起来有点像科幻电影里的情节,比如《流浪地球2》里,刘德华演的图恒宇就把女儿的意识上传到电脑里,让她在数字世界里“活”了下去。 那么,这所谓的“数字永生”,到底离我们有多远?AI真的能让我们以另一种形式永远活下去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咱们得先搞清楚,现在市面上说的AI“复活”到底是个啥。简单说,就是用AI技术,把你留下的照片、视频、录音、社交媒体上的文字这些“数字痕迹”都收集起来,然后训练一个AI模型。 这个模型能模仿你的样子、你的声音,甚至你的说话方式和人聊天。

技术上讲,这事儿可以分几个阶段。最初级的叫“数字孪生”,主要就是复制你的外貌,让数字人长得像你。 然后是“数字原生”,重点是模仿声音,让数字人说话像你。 最高级的阶段,也就是大家想象中的“数字永生”,是希望这个数字人不仅样子和声音像你,连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和你一模一样,能像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你”一样去思考和交流。

听起来是不是挺神的?但现实是,我们现在基本还停留在第一和第二个阶段。

现在的技术能做到哪一步?

说白了,现在的技术核心是“模仿”,而不是“重生”。生成式AI,特别是大模型技术的发展,让这件事的门槛大大降低了。 以前做一个数字人可能要花几十万,现在在电商平台花几百甚至几十块钱就能做一个基础版的,能让照片动起来说几句话。 只需要一张照片和一段录音,就能生成一个会动的视频。

一些公司做得更深一点。比如南京的硅基智能,他们开发的“炎帝大模型”,可以结合一个人的影像和数据,重建出声音、形象,还能通过一个交互平台和这个数字人对话。 还有个叫HereAfter AI的公司,他们会通过聊天机器人的方式,收集你的人生故事,然后创建一个能和你的亲友分享这些故事的“化身”。 音乐人包小柏“复活”女儿,也是花了很长时间研究AI技术才实现的。

但是,所有这些技术都有一个共同点,也是最大的“卡点”:数据。 AI模型能模仿得多像,完全取决于你喂给它多少关于你的数据。 数据越多、越全面,比如你有大量的视频、录音、聊天记录、写的文章,那生成的数字人就越逼真。 360公司的创始人周鸿祎就有一个数字分身,是通过学习他大量的书籍、演讲稿和采访资料训练出来的,能部分模仿他的思想和逻辑。

可问题是,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根本没有那么多高质量的数据留下来。很多人能找到的,可能就是几张照片,几段模糊的视频。 这种情况下做出来的数字人,往往表情僵硬,说话的语调也怪怪的。 就算能模仿得很像,也只是一个基于过去数据的“影子”,它不会有新的想法,也不能真正理解你说的话,更别提拥有你的人格和情感了。

真正的“永生”卡在哪?

这就说到了最核心的问题:意识。

我们现在能做的,是复制一个人的“皮囊”,也就是外在的形象和行为模式。但是一个人的本质,他的意识、情感、自我认知、自由意志,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科学界自己都还没完全搞明白。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周程教授就说,技术上要实现数字永生,首先得能精确地复制或转移人类的意识,这至少包括两步:一是彻底搞懂复杂的人脑结构,二是用数据把这种结构储存和再现出来。 但就算这两步做到了,也不等于就成功复制了意识,因为意识到底是怎么产生的,现在还是个谜。

很多哲学家和科学家都认为,意识不是一个可以像文件一样被复制和粘贴的东西,它是一个过程。 它依赖于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依赖于我们和这个物理世界的持续互动。 你把它从身体里抽出来,放到一堆硅芯片里,那还是不是原来的“你”?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哲学问题。

所以,现在所谓的“数字永生”,更准确的说法是“数字映像”或“数字遗产”。 它能帮你留下一些回忆,给在世的亲人一些情感上的慰藉。 很多人做这个,就是为了能再和去世的亲人“说说话”,弥补一些遗憾。 有位姓孙的先生,在母亲去世后用AI复刻了一个数字“母亲”,虽然他知道这个“母亲”的回答模式是固定的,但每周和她说说话,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慰藉。

这背后还有一堆麻烦事

就算我们不追求那么玄乎的“意识上传”,只停留在现有的“数字人”技术层面,也已经带来了一大堆伦理和法律问题。

首先,谁有权利“复活”一个人?“复活”李玟、乔任梁的视频在网上传播后,他们的家人都明确表示这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二次伤害。 这就涉及到逝者的肖像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的保护问题。逝者本人同意了吗?近亲属同意了吗? 如果有人恶意利用这项技术,比如用来诈骗,或者制作虚假信息,后果会很严重。

其次,这个“数字人”的行为谁来负责?如果一个数字人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这个责任是算在开发它的公司头上,还是算在提供数据的家人头上? 这就涉及到一个全新的法律主体认定问题。

还有,这东西对活着的人到底是好是坏?过度依赖和一个虚拟的亲人交流,会不会让人沉浸在悲伤里走不出来,影响正常的生活? 而且,AI是通过算法来筛选和重组记忆的,最终呈现出来的那个“他”,可能会和真实的“他”有偏差,甚至会扭曲我们对逝者的记忆。

目前,针对“数字永生”还没有专门的法律和伦理规范。 虽然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出台了针对深度合成技术(AI换脸、变声这些都算)的管理规定,要求显著标识AI生成的内容,但专门针对“复活”逝者的场景,规则还是空白。

总的来说,靠AI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永生”,也就是意识和思想的延续,目前来看还非常遥远,甚至可能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我们现在能做到的,只是一个基于数据的“高仿”模拟器。它或许能给一些人带来情感上的慰藉,满足了人们抵抗遗忘、延续思念的需求,但也确实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带来了很多需要我们严肃对待的风险和挑战。 这项技术正在快速发展,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从几十块到上万元不等的产业链。 怎么在满足情感需求和防范风险之间找到平衡,让技术向善发展,是接下来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