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直接回答问题:中国海洋大学很难就业吗?不难。
说它不难,底气在于它是个“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在国内,学历鄙视链是真实存在的,985高校的身份,就是一张硬通货的入场券。不管你是什么专业,这个头衔保证了你的简历在第一轮筛选时,大概率不会被直接扔进垃圾桶。很多大公司,特别是国企和一些有门槛的单位,在招聘时会有不成文的规定,优先考虑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所以,单从学校牌子这个层面说,海大的毕业生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人。
但是,这只是个基本盘。找工作这件事,从来都不是只看学校牌子就完事了,专业、个人能力、行业行情,这些东西更重要。海大的情况比较特殊,它的优势和所谓的“劣势”,都跟“海洋”这两个字绑得太紧了。
王牌专业的就业情况:很对口,也很“窄”
海大的王牌专业,基本都带着“海洋”或者“水产”的印记。比如海洋科学、水产养殖学,这些都是国内顶尖的,甚至是亚洲领先的学科。 从这些专业毕业,就业方向非常明确。
- 搞科研和事业编:毕业生很多都去了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下属的各种研究所、海洋局、环境监测中心。这些单位稳定,有编制,社会地位也高。对于想安稳做研究的人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进相关国企:比如中海油、中石化、中船重工等大型国企,也会招收相关专业的学生。这些企业待遇好,平台大。
- 继续深造:海大这些优势专业的深造率非常高。根据学校2023届的数据,本科毕业生的升学深造率达到了50.45%。 这说明什么?一方面是学习氛围好,另一方面也说明很多岗位对学历要求很高,本科毕业直接对口就业的选择相对少,读个硕士或者博士,出路会好很多。
这些王牌专业的优点是“不可替代性”。你是海洋科学A+学校毕业的,你去海洋研究所,竞争力就是比其他学校强。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行业很“窄”。你学了水产养殖,让你转行去做互联网,难度就很大。而且这些岗位很多都集中在沿海城市,特别是青岛、舟山、厦门、广州等地,你想去内陆发展,专业就不太用得上了。
普通专业的就业:有985的牌子,但优势不突出
接下来说说大家更关心的非海洋类专业,比如计算机、法学、会计、自动化这些。这些专业海大也有,但并不是学校最强的。和那些在这些领域深耕多年的顶尖985比,比如计算机比不过北邮,金融比不过“两财一贸”,海大的这些专业确实没有那么响亮。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难就业。
记住第一点,985的牌子仍然管用。对于大多数不那么看重专业对口度的行业,比如快消、咨询、银行等,海大的学生依然是重点招聘对象。校招的时候,很多大公司会专门来青岛开宣讲会,海大学生能获得很多不错的机会。
但是,挑战也是存在的。
- 专业认可度:在一些技术性强的领域,比如顶尖的互联网大厂,面试官可能更青睐来自计算机强校的毕业生。海大的学生需要用更强的个人能力和项目经验来弥补专业的“非顶尖”背景。
- 地理位置:青岛是个很美的城市,但它不是北京、上海、深圳。这意味着顶级的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总部比较少。本地虽然有海尔、海信这样的知名企业,但整体的就业机会和实习资源,跟一线城市还是有差距的。 在青岛上大学,如果你想毕业后去一线城市发展,需要在假期多找外地的实习,主动弥补信息差。
数据怎么说?
不能只凭感觉,官方数据是很好的参考。
学校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毕业去向落实率(以前叫就业率)保持在不错的水平。比如截至2022年8月31日,毕业落实率接近九成。 到了2023年8月31日,本科毕业生的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1.75%。 这个数字看起来好像没那么高,但要注意,它包含了50.45%的升学深造学生。 超过一半的本科生选择继续读书,这本身就说明了学生对未来的规划是比较长远的。
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去国有企业的比例是最高的。 这也符合海大作为老牌重点大学的特点,毕业生去体制内或者大型国企的意愿和机会都比较多。
给在校生和准学生的几句实话
所以,海大难不难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怎么规划。
- 如果你是王牌专业:好好学习专业课,这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多参与导师的项目,争取发论文,为读研或者进研究所打好基础。不要总想着转行,把自己的优势丢了,很可惜。
- 如果你是普通专业:千万不要有“一进985,万事大吉”的想法。学校的牌子只能帮你过简历关,面试还是要看真本事。计算机的就多刷题、多做项目;商科的就多实习、多考证。主动性要非常强,因为你身边的资源不像一线城市的学校那么多。
- 善用青岛的资源:虽然青岛不是一线城市,但作为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它的海洋经济、制造业、旅游业都很发达。相关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并不少。对于想留在山东或者北方发展的同学,青岛是个很好的平台。
- 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是想进体制内安稳工作,还是想去大城市闯荡?不同的目标,大学四年的规划完全不同。想安稳,就多关注选调生、国考、事业单位招聘信息。想闯荡,就大二、大三的暑假跑到北京、上海去实习。
总的来说,中国海洋大学的就业下限很高,985的身份保证了学生不会没地方去。但上限在哪里,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专业选择和在校期间的努力。说它就业难,肯定是不客观的。但如果想在热门行业找到顶尖的工作,需要付出的努力,一点也不比任何一所名校的学生少。

技能提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