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音素和音标的区别

问答中心分类: 其他音素和音标的区别
1 回复
0
aiershang 回复于 2025-11-06 之前

音素和音标,这两个词听起来就像是语言学家才会关心的东西,跟我们普通人说英语、学发音好像没什么关系。但如果你总觉得自己的发音差口气,或者搞不清为什么同一个字母在不同单词里读音不一样,那很可能就是没弄明白它俩的真正区别。

我们先说音素。音素其实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声音,它更像一个“声音的类别”或者说一个“声音的职位”。它的唯一工作,就是在一种语言里区分意思。

这么说有点抽象,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在中文里,“bà” (爸) 和 “pà” (怕) 这两个字,意思完全不同。造成这个区别的,就是开头那一下,一个是 /b/,一个是 /p/。这两个东西,就是汉语里的两个不同的音素。它们本身是啥声音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你把 /b/ 换成 /p/,意思就变了。这就是音素的核心作用:换掉它,词的意思就得变。这种只差一个音素就能组成一对的词,语言学上叫“最小对立体”(minimal pair),是揪出音素最直接的方法。

再看英语里的例子,“cat” (/kæt/) 和 “hat” (/hæt/)。/k/ 和 /h/ 就是两个不同的音素。它们俩让这两个词的意思变得完全不一样。所以,你可以把音素理解成一个语言里最基本的、能改变词义的声音单位。 它存在于我们的大脑里,是我们对一种语言声音系统的认知分类。一个语言里的音素数量是固定的,比如英语里大概有44个左右的音素。

那么音标又是什么呢?音标,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用来记录“音标”的符号,比如我们常见的国际音标(IPA),它的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音标记录的是一个“真实发出”的声音。它是对物理世界中声波的描述,是你耳朵实实在在听到的那个声音。

为什么要把“声音的类别”(音素)和“真实的声音”(音标记录的东西)分开呢?因为同一个音素,在实际说话的时候,发音可以很不一样。

还拿英语里的 /p/ 这个音素举例。你试试读这两个词:“pin” (大头针) 和 “spin” (旋转)。

仔细体会一下,在读 “pin” 的时候,你发出 p 的音时,有一股很强的气流冲出来。你可以拿一张纸放在嘴前,纸会被吹动得很厉害。这个带气流的音,用国际音标记录下来,是 [pʰ]。右上角的小h就代表“送气”。

但是,当你在读 “spin” 这个词的时候,/p/ 出现在了 /s/ 的后面。这时候你再发 p 的音,几乎感觉不到有气流冲出,纸也基本不动。这个不送气的音,在国际音标里就直接记为 [p]。

你看,[pʰ] 和 [p] 这两个声音,在物理上是不同的,一个有气流,一个没气流。所以它们是两个不同的“音”,应该用不同的音标符号来记录。但是在说英语的人听来,这俩声音都属于 /p/ 这个“类别”。他们的大脑会自动把 [pʰ] 和 [p] 都归为 /p/ 这一个音素。你把 “spin” 里的 [p] 换成送气的 [pʰ] (虽然有点别扭),别人还是能听懂是“spin”,词的意思不会改变。所以,[pʰ] 和 [p] 在英语里,只是同一个音素 /p/ 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语言学上管这个叫“音位变体” (allophone)。

这就引出了两者最核心的区别:

  1. 抽象 vs. 具体
    音素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大脑里对声音的分类,用来区别意义。 它本身听不见也摸不着。
    音标记录的是一个具体的、物理上真实存在的声音。它是口腔、舌头、气流实实在在配合发出来的声音。

  2. 功能不同
    音素的功能是“区别词义”。判断两个声音是不是同一个音素,就看把它俩对调一下,会不会产生新的词义。
    音标的功能是“记录发音”。它的目标是尽可能精准地把一个声音的实际样貌用符号描述出来,不管这个声音在某个语言里是否能区别词义。

  3. 数量和范围不同
    一种特定语言里的音素数量是有限的。比如,日语里 /l/ 和 /r/ 就被归为同一个音素,所以日本人很难区分 “light” 和 “right”。
    而人类能发出的声音(可以用音标记录的音)是极其丰富的。国际音标表(IPA)里有大量的符号,就是为了能描述各种语言里出现的各种细微的声音差异。

  4. 书写标记不同
    为了严格区分,学术上规定,写音素的时候,要用斜杠 / / 括起来,比如英语的 /p/ 音素。
    而记录具体的、实际发出的音的时候,要用方括号 [ ] 括起来,比如送气的 [pʰ] 和不送气的 [p]。

所以,我们平时在字典里查到的单词后面的注音,比如 “book” 后面的 /bʊk/,严格来说,这叫“音素标记法”(phonemic transcription)。它告诉你这个词是由哪几个“区别意义的声音单位”组成的。它只告诉你发 /b/、/ʊ/、/k/ 这三个音素就行,至于 /k/ 在词尾到底是怎么发的,有没有带一点点摩擦,它并不关心。

而一个语言学家如果要去田野调查,记录一个濒危语言的发音,他会用“音标标记法”(phonetic transcription)。他会用方括号,非常仔细地把说话人发出的每一个声音的细节都记录下来,比如 [bʊk̚]。那个右上角的小符号“̚”表示这个 /k/ 发出来之后气流被阻塞了,没有完全释放。这种记录方式,普通学习者用不上,但对于研究声音本身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理解了这个区别,对你学外语有什么实际帮助?

首先,你能明白为什么不能完全按音标去“死扣”发音。你知道了音素有“音位变体”这回事,就会理解为什么同一个音素在不同单词、不同位置的发音会听起来有点不一样。比如英语里 /t/ 这个音素,在 “top” 里是送气的 [tʰ],在 “stop” 里是不送气的 [t],在 “water” 中间听起来又有点像 [d] (这叫闪音 a flap),在 “button” 里甚至可能听不到 /t/ 的声音 (这叫声门塞音 a glottal stop)。你不需要把每个变体都发得那么精准,但知道这个现象,你就不会在听到这些不同发音时感到困惑,知道它们其实都属于 /t/ 这个“大家族”。

其次,你能更关注那些真正影响意思的音。学习一门新语言,最关键的是掌握它的音素系统。你要训练自己的耳朵,去听出那些对母语者来说能区分词义的声音。比如对我们说中文的人来说,英语里 /v/ 和 /w/ (“very” vs “wary”),或者长短元音 /iː/ 和 /ɪ/ (“sheep” vs “ship”),都是需要刻意练习的,因为它们是英语里不同的音素,发错了会直接导致意思错误。

所以,音素是“纲”,是语言声音系统的骨架;音标记录的音是“目”,是骨架上丰富多样的血肉。我们学发音,首先要抓住“纲”,把每个音素的典型发音学会,确保能和别的音素区别开。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模仿和感受它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变化,也就是它的各种“音位变体”,这样你的发音才会既准确又自然。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