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solo分类理论

问答中心分类: 其他solo分类理论
1 回复
0
伟哥附体 回复于 2025-11-20 之前

我知道你想了解SOLO分类理论。这套理论听起来挺学术的,但其实是个非常有用的工具,不管你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能用它来搞清楚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程度,或者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明白。

我们先来说说SOLO是什么。这个词是“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观察到的学习成果的结构”。简单说,它就是一套衡量我们理解力水平的框架。这个理论是上个世纪80年代由两位教育心理学家约翰·比格斯(John Biggs)和凯文·科利斯(Kevin Collis)提出的。他们发现,学生对一个问题能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深度。有的答案可能只是说了点皮毛,有的却能把来龙去脉都讲清楚,还能举一反三。

SOLO分类理论就把这种理解的深度划分成了五个层次。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第一个层次叫“前结构”(Pre-structural)。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基本就是一张白纸,啥也不知道。给出的答案通常是毫不相干的,或者干脆就是重复问题里的几个词。比如,你问一个小孩:“为什么我们晚上会看到月亮?” 他可能会回答:“因为天黑了。” 这个答案跟问题没什么直接关系,只是描述了一个同时发生的现象。或者他会直接说:“不知道。” 这就说明他还没开始建立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在这个阶段,学习者感觉很迷茫,因为他们抓不住重点,提供的信息也是混乱的。

第二个层次是“单点结构”(Uni-structural)。到了这个阶段,学习者开始能抓住一个相关的信息点了。他们的答案不再是完全跑偏,但非常简单,只涉及到一个方面。还用刚才那个月亮的问题,处于这个层次的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月亮会发光。” 这个答案抓住了一个关键点——月亮和光有关系,但它不完整,也没有解释为什么白天看不见。这个阶段就像是盲人摸象,只摸到了大象的一条腿,然后就说大象长得像柱子。虽然只说对了一部分,但至少已经开始入门了。

第三个层次是“多点结构”(Multi-structural)。这个阶段的学习者就厉害一些了,他们能同时列出好几个相关的信息点,但这些信息点之间是孤立的,没有联系。他们像是能列出一张购物清单,但不知道这些东西买回来要怎么组合成一顿大餐。对于月亮的问题,他们可能会说:“因为月亮会反射太阳的光,而且地球在自转,我们这边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就是晚上了。” 这里提到了“反射太阳光”和“地球自转”两个关键点。这两个点都对,但它们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导致我们晚上能看到月亮的,学习者并没有说清楚。他们只是把一堆事实堆砌在一起,知识还是零散的。在学校里,很多学生都停留在这个水平,他们能记住很多知识点,考试也能答对不少选择题和填空题,但一到需要综合分析的大题就傻眼了。

第四个层次是“关联结构”(Relational)。这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在这个层次,学习者不仅知道多个信息点,还能把这些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他们能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逻辑关系。这时候,他们才算是真正“理解”了。我们再来看那个关于月亮的问题。处于关联结构层次的学生会这样回答:“月亮本身不发光,它能被我们看见是因为反射了太阳的光。 地球在自转,当我们所在的地方转到背对太阳的时候,就进入了黑夜。这个时候,如果月亮正好运行到我们能看见的天空区域,它反射的太阳光就能被我们看到。” 你看,这个答案就把地球自转、太阳光、月球反射和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解释得清清楚楚。各个知识点不再是孤岛,而是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能达到这个层次,说明学习者已经具备了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第五个,也是最高的层次,叫做“扩展抽象”(Extended Abstract)。达到这个层次的人,已经不满足于理解现有知识了。他们会从一个更高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把已经掌握的知识体系推广到全新的领域,或者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会思考:“既然月亮是靠反射太阳光才亮的,那其他行星呢?宇宙中所有我们看到的星星都是这样吗?” 他们会开始探索、抽象和概括,从具体问题中抽离出更普适的原则。比如,他们可能会把这种“自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光被观测到”的原理,应用到寻找系外行星的问题上。这个层次要求的是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够超越题目本身,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创新。在学术研究和解决复杂现实问题时,这种能力是必需的。

那么,了解了这五个层次,对我们有什么用呢?

如果你是老师,SOLO分类理论简直就是个神器。你可以用它来设计你的课程和作业。比如,你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分别对应不同的SOLO层次,来评估学生到底学到了哪一步。一个“单点结构”水平的问题可能是:“月亮发光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多点结构”的问题可能是:“请列出导致我们晚上能看见月亮的几个原因。” 而一个“关联结构”的问题则是:“请解释为什么我们在夜晚能看到月亮,并说明地球自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通过学生的回答,你能清楚地知道他们的理解水平,然后就能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如果一个学生总是停留在“多点结构”,那你就需要引导他去思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不是让他继续死记硬背。

如果你是学生,SOLO分类理论也能帮你更好地学习。当你学一个新东西的时候,可以随时问问自己:“我现在在哪个层次?” 如果你发现自己只是记住了几个零散的概念,那就是在“多点结构”,接下来你就需要主动去寻找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试着把它们组织成一个有逻辑的整体。你可以通过画思维导图、跟同学讨论或者尝试向别人解释这个知识点的方式,来帮助自己从“多-结构”向“关联结构”跨越。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体现。先掌握足够多的“点”(多-结构),然后再把它们“串”起来(关联结构),最后再提炼出核心原则(扩展抽象)。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以前学编程的时候,一开始就是死记硬背各种语法。我知道 for 循环怎么写,也知道 if 语句是什么意思。这其实就是“多点结构”的水平。我能写出一些简单的代码片段,但让我写一个完整的、稍微复杂点的程序,我就不知道从何下手了。因为我不知道这些语法要怎么组合起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后来,我开始尝试做一些小项目,比如写个计算器或者一个简单的网页。在这个过程中,我被迫去思考不同代码块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户点击这个按钮之后,程序应该执行哪段代码?数据应该如何传递和处理?慢慢地,我才把那些零散的语法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进入了“关联结构”的层次。

总的来说,SOLO分类理论提供了一个简单又清晰的框架,帮助我们识别和评估学习的深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不是记住一堆孤立的事实,而是能够将这些事实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并最终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无论教与学,这都是一个值得我们时刻放在心里的参照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