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各种关于学历的讨论,有人说现在遍地都是大学生,本科学历已经不值钱了。但也有人说,其实中国有本科学历的人并不多。这两种说法听起来都挺有道理,但到底哪个更接近事实?中国的本科率究竟是多少?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掰扯清楚几个不同的概念,因为不同的算法会得出完全不同的数字。
最常见的一个说法是,中国的本科率只有4%左右。这个数字第一次听到的时候,确实有点让人吃惊。毕竟我们身边好像到处都是大学生。这个4%是怎么来的呢?它的计算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用拥有本科学历的总人口数,除以全国的总人口数。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七普”)的数据,到2020年为止,全国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亿人。 而拥有本科文化程度的人口,具体的数字并没有在主要公报里直接写出来,但很多研究机构和媒体根据普查数据推算,这个数字大概在1亿人左右。我们用这个数字除以当时全国的总人口14.1亿,得出来的比例确实是在7%左右。如果再考虑到这里面包括了研究生,单纯本科生的比例会更低一些。所以,“本科率只有百分之几”的说法,指的其实是“在总人口中,有多大比例的人拥有本科学历”。
这个算法虽然简单直接,但它其实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年龄结构。你想想,把刚出生的婴儿、还在上小学的孩子,还有那些在几十年前因为历史原因没机会上大学的老年人都算进分母里,这显然会拉低整个比例。一个更合理的、也更能反映现状的指标,其实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专业,但理解起来不难。它指的是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规定年龄组人口之比。简单来说,就是衡量一个国家在某个时间点上,适龄人群接受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60.2%。 这个数字比2012年的30%翻了一番,增长速度很快。
看到60.2%这个数字,你可能又会觉得,这不就意味着超过一半的年轻人都能上大学了吗?这个理解也对,也不全对。这个数字是“毛”入学率,它不仅包括了正常的适龄大学生(一般是18-22岁),也包括了通过成人高考、自考等方式接受高等教育的非适龄学生。而且,这个“高等教育”包含了专科和本科。如果我们只看本科,这个比例肯定会比60.2%要低。
那么,每年高考的本科录取率又是多少呢?这个数据可能更贴近我们一般人对“本科率”的理解。每年高考的录取率都在变化,而且每个省份的差异很大。根据一些教育网站和媒体的统计,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1291万人,创了历史新高。 而当年的本科录取率,全国平均下来大概在40%左右。 当然,这只是一个估算,因为教育部通常不会公布一个统一的官方录取率。
这个40%左右的本科录取率,意味着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里,有不到一半的人能考上本科。这个比例说高不高,说低不低。但你要知道,这个数字背后是巨大的地区差异。比如北京、上海这些教育资源集中的大城市,本科录取率可能会高很多,有些年份甚至能达到70%-80%。而在河南、山东、四川这些高考大省,考生人数多,竞争激烈,本科录取率自然就会低一些。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导致大家对“上大学难不难”体感差异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现在就有了三个不同的“本科率”:
1. 基于总人口的本科学历持有率:这个数字最低,大概在个位数。它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存量的学历水平。
2.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个数字比较高,2023年是60.2%。它反映的是每年新增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普及程度,但包括了专科。
3. 普通高考本科录取率:这个数字大概在40%左右,但地区差异巨大。它反映的是每年应届高中生通过高考上本科的比例。
搞清楚这三个概念之后,我们就能更全面地看待“中国的本科率是多少”这个问题了。单纯说一个数字,很容易产生误解。
比如说,当我们说“本科学历不值钱了”,这通常是站在应届毕业生的角度来看的。因为每年都有大量的本科生毕业,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58万人,2024年预计更是达到了1179万人。 这么多毕业生同时进入就业市场,竞争压力确实很大,给人的感觉就是“大学生太多了”。
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看看整个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情况就不一样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就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大专及以上)占比只有22.6%。这个比例虽然比十年前提高了不少,但总体来看,在整个就业市场里,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依然是少数。从这个角度看,一个本科学历,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仍然是一个相对有竞争力的优势。
而且,我们还需要看到一个趋势,就是学历提升的速度非常快。回到2000年,当时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全国具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只有4571万人。而到了2020年的“七普”,这个数字变成了2.18亿。 20年间翻了好几倍。这种快速的扩张,一方面是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另一方面,也确实带来了学历的“稀释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对于70后、80后来说,在他们年轻的时候,能考上大学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毕业了就是天之骄子。但对于00后来说,上大学成了一件相对普遍的事情,不上大学反而成了少数。这种代际之间的体感差异,也是造成关于本科学历价值争论的一个原因。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中国的本科率到底是多少?答案就是:看你怎么问。
如果你问的是,在所有中国人里面,有多少人是本科毕业的?那这个比例确实不高,不到10%。
如果你问的是,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大机会上大学?那这个比例就很高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60%。
如果你问的是,每年高考有多少人能考上本科?那这个比例大概是40%左右,并且每个省都不一样。
理解了这些不同口径的数据,我们才能对中国的教育现状和人才结构有一个更清晰、更客观的认识。它既没有一些人说的那么“遍地是大学生”,也没有另一些人想的那么“凤毛麟角”。事实是,我们正处在一个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普及化快速过渡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历的价值和意义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于个人来说,拥有一个本科学历,不再是成功的绝对保障,但它依然是进入许多行业和岗位的“敲门砖”。而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数以亿计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则是未来发展最重要的人才基础。

技能提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