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英国帝国理工大学(Imperial College London),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G5超级精英大学”之一。 这个标签确实没错,它和牛津、剑桥、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一起,代表了英国学术界的顶尖水平。 但是,只用“G5”来定义帝国理工,其实有点过于简单了。它是一所完全专注于科学、工程、医学和商科的大学,跟综合性的牛津剑桥很不一样。
这所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当时有个想法,想在伦敦南肯辛顿打造一个文化中心。 于是,皇家化学学院在1845年成立,这就是帝国理工最早的前身。 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合并,包括皇家科学院、皇家矿业学院等,帝国理工学院在1907年7月8日正式获得了皇家特许状,宣告成立。 之后的一个世纪里,它又陆续合并了圣玛丽医院医学院等多家医学机构,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四个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自然科学院和商学院。 2007年,在建校一百周年之际,帝国理工正式从伦敦大学独立出来,成为一所完全独立的大学。
帝国理工的学术实力非常强。在2025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它排到了全球第二,英国第一。 它的研究水平被公认为是英国大学的前三名之一。 这所学校出了很多厉害人物,包括14位诺贝尔奖得主、3位菲尔兹奖得主和1位图灵奖得主。 发现青霉素的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就是这里的校友。 “光纤之父”高锟、科幻小说之父H.G.威尔斯,还有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的姚桐斌、王大珩等人,都曾在这里学习或工作。 甚至连皇后乐队的吉他手布莱恩·梅也是帝国理工的校友,乐队最早的成员就是他在学校布告栏贴广告招募到的。
申请帝国理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学校是出了名的“分控”,对成绩要求很高,A-Level成绩至少要达到AAA,很多热门专业甚至要求AAA。 因为申请的人太多,光看成绩已经不够用了,学校会更关注申请者的学术背景。 有学生分享说,自己拿着4个A*的成绩入学,还是觉得课程压力很大,可见学习强度有多高。 学校的淘汰率也比较高,想顺利毕业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那么,在帝国理工读书到底是什么样的体验?首先,课业负担很重是普遍共识。 有学生提到,很多课程需要大量自主学习,完成各种小组作业和实验,和老师的直接交流机会反而不算多。 学校的图书馆是24小时开放的,考试周期间通宵学习是很常见的景象。 这种高强度的学习环境,也让帝国理工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起薪在英国是最高的之一。
生活方面,帝国理工的主校区在伦敦的南肯辛顿,这是个标准富人区,周边环境很好。 海德公园、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和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都在附近,步行就能到。 作为帝国理工的学生,可以经常去这些地方逛逛,感受伦敦的文化氛围。 学校有超过370个学生俱乐部和社团,从学术、艺术到体育,各种兴趣都能找到组织。 比如,学校有自己的科幻图书馆和电影院。 每年的“大展览路节”是学校联合周边博物馆举办的科学与艺术庆典,会有很多有趣的互动工作坊和讲座。
住宿方面,学校会保证为所有符合条件的大一新生提供宿舍。 宿舍租金包含了水电网等所有账单,而且合同期是39周,圣诞节和复活节假期不用搬出去。 大部分宿舍都是自炊式的,配有厨房。当然,校园里也有很多餐厅可以选择,只是有学生觉得食堂的菜色比较固定,选择不多。 大部分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会选择在校外租房住,学校也提供相应的帮助。
不过,帝国理工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学生性别比例不太均衡,尤其是在一些工程专业,男女比例可能高达5:1。 当然,医学专业的男女比例就比较平衡。 另外,根据一些学生的分享,硕士课程的中国学生比例可能会比较高。
总的来说,帝国理工是一所目标明确、学术严谨的大学。它专注于培养理工商科和医学领域的顶尖人才。在这里读书,意味着要接受巨大的学术挑战,但同时也能获得世界顶级的教育资源和广阔的职业前景。它坐落在伦敦市中心,能让你在紧张学习的同时,充分体验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对于那些真正热爱科学、勇于挑战自己的学生来说,帝国理工确实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技能提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