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刚接触书法,都会被那几种字体搞得头晕。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到底有什么区别?应该从哪个开始练?今天我就把这五种字体拉到一块,跟你聊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关系。
首先是篆书。
这是最古老的字体,你看古代的鼎或者石碑上那些弯弯曲曲的文字,很多就是篆书。它的特点是线条均匀,粗细基本一致,而且字形偏长,看起来很对称、很庄重。写篆书需要用“中锋行笔”,就是让毛笔的笔尖始终在笔画的正中间行走,这对控制毛笔的能力要求很高。因为笔画都是弧线,转弯的地方要平稳地转过去,不能有棱角。
现在我们平时基本不用篆书了,它主要出现在印章上。我们常说的“篆刻”,就是用篆书来刻印章。如果你不是专门搞研究或者篆刻,一般人不会从篆书开始练字,因为它离我们现代的汉字写法太远了。
接着是隶书。
篆书写起来慢,而且辨认起来也有点费劲。到了秦汉时期,为了提高书写效率,一些处理公文的小吏就把篆书给简化了,创造出了隶书。所以隶书也叫“佐书”,辅助的意思。
隶书最大的特点是把篆书的圆形线条拉直了,字形也从瘦长变成了扁方。它有一个很标志性的特点叫“蚕头燕尾”,就是一个笔画的起笔处像蚕的头一样圆润饱满,收笔处则像燕子的尾巴一样分开上翘。你看隶书的横画,特别明显。
我个人觉得,对于成年人来说,从隶书入门是个不错的选择,甚至比楷书更容易建立信心。因为隶书的笔法相对简单,结构也比较清晰,不像楷书那样对每一笔的起、行、收都有严格的规定。写隶书能让你快速找到用毛笔控制线条的感觉。汉代的《曹全碑》、《乙瑛碑》都是很好的隶书字帖。
然后是楷书。
楷书是我们最熟悉的字体了。我们从小在学校里学的汉字,打印出来的宋体、黑体,都源于楷书的结构。楷书也叫“真书”或“正书”,意思就是“可以作为楷模的字体”。它形成于汉末,到唐代发展到了顶峰。
楷书的特点就是方正、规范,一笔一画都清清楚楚。它讲究“法度森严”,每个笔画怎么写,字怎么安排,都有严格的规矩。比如我们常听说的“永字八法”,就是用“永”这个字来概括楷书的八种基本笔画。
绝大多数人学书法,都是从楷书开始的。这是最稳妥的路径。因为通过练习楷书,你能把最基本的笔画,比如点、横、竖、撇、捺,都练扎实。这个基本功打不好,以后想写行书、草书,就会感觉笔画软弱无力,字的结构也站不稳。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他们的字帖都是学习楷书的范本。
再来说行书。
楷书虽然规范,但写起来速度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更快地记录和交流,行书就应运而生了。你可以把行书看作是楷书的“快写版”。
行书的特点是在楷书的基础上,简化了一些笔画,并且把笔画连起来写,我们称之为“笔断意连”或者直接“牵丝映带”。它的字形不像楷书那么规整,但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认。它兼顾了书写速度和可读性,所以实用性最强。
学行书的前提是必须有楷书基础。楷书练好了,知道一个字的正确结构是什么,再把它稍微写快一点,自然就带出了行书的味道。如果你楷书还没写明白,直接去练行书,很容易写得油滑、没章法。历史上最出名的行书作品,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最后是草书。
草书是书法的“终极形态”,也是书写速度最快的字体。它为了快,把字的结构和笔画都简化到了极致。草书分为好几种,比如章草、今草、狂草。我们一般说的草书,多指今草和狂草。
草书的特点是极度简化和连贯。一个字常常一笔写完,甚至几个字连在一起写。所以,草书的艺术性最强,最能表达书写者的情绪,但辨识度也最低。不认识草书的人,看它就像看天书。
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去学草书。没有深厚的楷书和行书功底,写出来的草书根本不是艺术,而是乱画。草书的每一个简化、每一条连带,都是有内在逻辑和固定写法的,不是随心所欲地乱甩。想写好草书,必须先老老实实地从楷书、行书练起。
所以,这五种字体其实是一个从复杂到简单、从慢到快的演变过程:篆书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 草书。
对于初学者,我的建议是:从楷书或隶书开始。楷书能帮你打下最全面的基础,隶书能让你更快找到书写的乐趣。等楷书写得差不多了,再过渡到行书。最后,如果你真的对书法有很高的追求,再去挑战草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