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 talent 这个词有误解。
他们觉得这是天生的。就像身高、肤色一样,一生下来就有,改不了。有的人天生就是画画的料,有的人天生就该去打篮球。如果你没有,那再怎么努力也没用。这种想法,说实话,既简单又害人。它让你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容易就给自己找个借口:“唉,我没这个 talent。”然后就心安理得地放弃了。
但 talent 真的是这样吗?它更像一颗种子,而不是一棵长成的大树。你有这颗种子,但如果你不给它浇水、施肥、晒太阳,它永远也长不出来。而且,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口袋里装着哪几种种子。
我们先把 talent 拆开来看。在我看来,一个能被称作 talent 的东西,至少包含三个核心部分:强烈的兴趣、高的成长斜率、以及持续的行动。
第一,强烈的兴趣。
这不是说“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而是那种让你愿意主动花时间,甚至花钱在上面的东西。你做这件事的时候,不觉得累,甚至会忘记时间。心理学上管这个叫“心流”。比如你喜欢打游戏,可以连续打几个小时不吃不喝,这就是一种强烈的兴趣。你喜欢写东西,一坐下来就能写一下午,忘了看手机,这也是。
这种兴趣是燃料。没有它,你根本坚持不下去。因为任何技能的培养过程,都必然会有一段漫长、枯燥、甚至痛苦的平台期。只有真正的热爱,才能帮你扛过那段时间。很多人一开始学钢琴、学画画,觉得很酷,但练了几个月基本功就烦了,因为他们喜欢的可能只是“会弹钢琴”这个结果,而不是“弹钢琴”这个过程。
所以,发现 talent 的第一步,就是找到那个让你有“心流”体验的事情。
第二,高的成长斜率。
这个是 talent 最核心,也最容易被误解的部分。什么叫“高的成长斜率”?简单说,就是你学一个东西,比大多数人快。
举个例子。两个人,A和B,都没学过编程,一起报了个班。老师讲同样的内容,做同样的练习。A 可能听一遍就懂了,练习也很快就能做出来,甚至还能举一反三。B 可能要反复看好几遍视频,对着代码敲半天,还是一堆 bug。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A 在编程这件事上,可能有 talent。他的学习曲线很陡峭,花一份时间,能得到别人三份的效果。这才是 talent 的真正含义。它不是“不劳而”获”,而是“事半功倍”。
这个“快”很重要。因为它会给你正反馈。你学得快,做得好,老师会表扬你,同学会羡慕你,你自己也会有成就感。这种正反馈会反过来加强你的兴趣,让你更愿意投入时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相反,如果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成长很慢, sürekli 挫败,他的兴趣很快就会被磨光。
所以,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 talent,就去观察你的学习速度。在哪件事上,你好像“开窍”特别快?在哪件事上,你稍微花点心思,就能超过身边 80% 的人?那个地方,很可能就是你的 talent 所在。
第三,持续的行动。
这一点最朴素,也最容易被忽略。没有行动,前面说的兴趣和成长性都是零。
中国有个老故事,叫“伤仲永”。一个叫方仲永的小孩,天生会写诗,五岁就能写,而且写得很好。他爹觉得这是个奇才,就天天拉着他在外面到处炫耀、赚钱,但不让他继续学习。结果呢?等到他十几岁的时候,就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了。
这个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方仲永的“天生会写诗”,就是极高的成长斜率。但是,他没有“持续的行动”——也就是后天的学习和练习。所以,他那个 talent 就被浪费掉了。
所以,talent 不是一张饭票,它更像一张健身房的会员卡。它给了你入场资格,给了你更好的设备,但你如果从来不去锻炼,那这张卡就没什么用。肌肉不会自己长出来。
好了,理解了 talent 的三个组成部分,我们再回头看“怎么找到自己的 talent”这个问题。这事儿没有捷径,只能靠自己去试。
第一步,广泛地去尝试。
别整天坐在那里想:“我的 talent 是什么?”想是想不出来的。你得去做。去写点东西、去学个乐器、去剪个视频、去跑个步、去学学怎么跟人打交道。把你稍微有点兴趣的东西,都去试一遍。不用投入太多,每个都花上几十个小时,浅尝辄止就行。
这个阶段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会”,而是为了“体验”。体验一下做这件事的感觉,看看你喜不喜欢,看看你学起来费不费劲。
第二步,观察和记录反馈。
在尝试的过程中,你要像个侦探一样,收集线索。主要观察三个信号:
1. 你自己的感觉:做哪件事的时候,你最投入,最不觉得是在“完成任务”?
2. 你的成长速度:哪件事你上手特别快,感觉没什么障碍?
3. 别人的反馈:哪件事你做完之后,别人会给你发自内心的称赞,而不是客套的“还不错”?
比如,你试着写了几篇文章发到网上,结果有陌生人跑来给你留言说“写得真好,说到我心里去了”。这就是一个强烈的正面信号。或者你学滑板,别人练了好几个星期还站不稳,你一下午就滑得有模有样了。这也是一个信号。
把这些信号都记录下来。慢慢地,你就会发现,有那么一两个方向,信号特别强。
第三步,聚焦投入。
找到那个信号最强的方向后,就别再三心二意了。把你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这件事上。开始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刻意练习。
所谓刻意练习,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有目标、有反馈、并且不断跳出舒适区的练习。比如你发现自己写作有 talent,那就不能只凭感觉写。你要去研究别人的好文章是怎么写的,学习写作技巧,然后给自己设定目标,比如“这篇文章要练习如何开头”,写完之后再去找人给你提意见,然后修改。这个过程很辛苦,但这是让你的 talent 从 60 分变成 90 分的唯一路径。
最后,还想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我试了很多,还是觉得自己没什么特别的 talent,怎么办?
首先,这很正常。很多人都是这样的。那种在某个领域特别突出,像明星一样耀眼的人,本来就是少数。
其次,talent 的作用被高估了。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决定我们成就的,更多的是我们的“下限”,而不是“上限”。这个下限,就是靠持续的努力、靠谱的品格、良好的习惯建立起来的。一个在某个领域 talent 一般,但做事认真、持续学习的人,成就通常会超过那些有点小聪明,但做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
而且,talent 的领域非常广。不一定非得是琴棋书画、数理化。有些人可能特别擅长倾听,能让朋友愿意对他敞开心扉,这是“共情”的 talent。有些人特别会安排事情,旅行攻略做得井井有条,这是“规划”的 talent。有些人买东西眼光独到,总能用好价钱买到好东西,这是“发现价值”的 talent。
这些 talent,虽然不能让你出名,但在生活和工作中,它们同样重要。
所以,别再把 talent 当成一个虚无缥缈的、天生的光环了。它就是一个很朴素的东西:你对一件事有兴趣,学得比别人快,并且愿意持续为它付出。找到它,然后投入它。如果你找不到那个特别明显的,那就踏踏实实把你手头的事情做好。持续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最普适的 tal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