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看到“计提”这两个字就头大,尤其是刚做会计的朋友。其实这事儿很简单,就是提前把一笔费用算出来,记在账上。计提城市维护建设税(后面我就简称“城建税”了)的会计分录,就是月底关账前,我们根据这个月该交的增值税,算出来要交多少城建税,然后做一笔分录,告诉账本:“喂,我们这个月有这么一笔税要交,虽然钱还没给出去,但这个费用是属于这个月的。”
咱们先直接上最核心的分录,然后再一点点拆开讲为什么这么做。
月底计提的时候,分录是这样的:
借: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就这么简单。两行字,一个借方,一个贷方。
但是,会计不能只会背分录,得明白背后是啥逻辑。否则,情况稍微一变,你就懵了。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笔分录。
先说借方:“税金及附加”是个啥?
你把它想象成一个专门装各种税费的“费用盒子”。这个盒子里的东西,最后会直接从你的利润里扣掉。它是个损益类科目,也就是说,这个科目里的数字越大,你公司账面上的利润就越少。
除了城建税,这个盒子里通常还装着消费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资源税、印花税等等。你交的这些税,本质上都是公司的经营成本,所以要记到费用里。
这里有个很常见的误区。有些新手会计会问,增值税为什么不记到“税金及附加”里?这是个好问题。因为增值税是个价外税,它的设计逻辑是你作为中间商,只是帮税务局代收代缴,它不构成你公司的成本或收入。你看增值税的会计科目叫“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它是个负债或资产类科目,在资产负债表里待着,根本不去利润表里影响你的利润。而城建税不一样,它是基于你交的增值税额来计算的,是实实在在的、需要你自己掏腰包的费用,所以它必须进“税金及附加”,去减少你的利润。
再看贷方:“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这个科目名字很长,但你把它拆开看就懂了。“应交税费”是个大类,说明这是一笔我们应该交给税务局的钱。它是一个负债类科目。负债是什么?就是你欠别人的钱。
你一做这笔分录,就等于在账本上承认:“我欠了税务局一笔城建税,虽然现在还没给钱,但这笔债已经形成了。”
“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是这个大类下面的一个明细。一个公司要交的税有很多种,为了账目清晰,我们肯定要分开核算。所以会有“应交增值税”、“应交企业所得税”、“应交城建税”等等。这样,你一看报表,就能清楚地知道,你欠的税里,具体哪种税欠了多少钱。
所以,整个计提分录的逻辑就是:
1. 确认了一项费用(借:税金及附加),这会让你的利润减少。
2. 同时确认了一项负债(贷: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这表示你欠了税务局一笔钱。
这个过程完全符合权责发生制。不管你这个月月底付没付这笔钱,只要这项纳税义务是在这个月发生的,你就得把它记到这个月的费用和负债里。
光会做分录还不够,你得知道分录里的数字是怎么来的。这才是关键。
城建税的计算很简单,公式就是:
应交城建税额 = (当期实际缴纳的增值税 + 消费税)× 适用税率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我刚做会计的时候就踩过坑,你得注意。
第一,计税依据不是你的销售收入,而是你实际要交的增值税和消费税。
我见过有人直接拿收入乘以税率来算,这是完全错误的。税务局是看你给国库贡献了多少“流转税”(主要是增值税和消费税),然后再按比例让你再贡献一点“附加税”。你增值税交得多,城建税就交得多。如果你这个月进项税额特别大,算下来增值税是留抵,一分钱都不用交,那么恭喜你,这个月城建税你也不用交。因为计税依据是零,零乘以任何税率都等于零。
第二,税率不是全国统一的。
城建税的税率分三档,看的是你公司纳税所在地在什么地方:
* 在市区的,税率是 7%。
* 在县城、镇的,税率是 5%。
* 不在市区、县城、镇的,税率是 1%。
这个你得搞清楚自己公司注册和经营地属于哪一类。搞错了,税算不对,申报的时候就会有麻烦。
我们来举个具体的例子,走一遍完整的流程。
假设我们公司“小王事务所”在北京市海淀区(市区),这个月我们自己计算了一下增值税:
* 销项税额:30万元
* 进项税额:20万元
* 当期应交增值税 = 30 – 20 = 10万元
好,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个月要给税务局交10万元的增值税。那么,计提城建税的计算就开始了。
计税依据就是这10万元。
税率因为我们在市区,所以是7%。
应交城建税 = 10万元 × 7% = 7000元。
算出来数字了,我们就在月底做账:
借:税金及附加 7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7000
做完这笔分录,这个月的任务就完成了。你的利润表里,“税金及附加”这个费用项目就多了7000元,你的资产负债表里,“应交税费”这个负债项目也多了7000元。账是平的,逻辑是通的。
但是,现实工作里,城建税通常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还有两个“兄弟”: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这两个附加税的计算方法和城建税一模一样,计税依据也是你实际要交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只是税率不同。
- 教育费附加的税率是 3%。
- 地方教育附加的税率是 2%。
所以,更常见的做法是,把这三个税费放在一笔分录里一起计提。
还是用上面“小王事务所”的例子,要交10万元增值税。
* 城建税 = 10万 × 7% = 7000元
* 教育费附加 = 10万 × 3% = 3000元
* 地方教育附加 = 10万 × 2% = 2000元
三项加起来,总共要交的附加税费是 7000 + 3000 + 2000 = 12000元。
那么,月底计提的会计分录就应该是这样的:
借:税金及附加 12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7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 3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地方教育附加 2000
你看,这笔分录更完整,也更符合实际工作中的操作。借方的“税金及附加”是总数,贷方的“应交税费”下面挂了三个明细科目,清清楚楚地记录了每一笔负债的构成。这样做账,以后查账或者对账的时候,一目了然。
最后,还有一步。你计提完了,这笔钱还趴在“应交税费”这个负债科目里。下个月,通常是15号之前,你要去税务局申报并且把这笔钱真正地交出去。
当你从银行账户划款交税的时候,还要做一笔分录,这笔分录是用来核销你之前确认的负债的。
还是上面的例子,下个月我们把这12000元的附加税都交了。分录是:
借: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7000
借: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 3000
借:应交税费—应交地方教育附加 2000
贷:银行存款 12000
这笔分录的意思是,我把之前欠税务局的债(在借方冲销了负债),用银行里的钱(在贷方减少了资产)还清了。做完这笔分录,“应交税费”下面这几个明细科目的余额就又变回零了,表示这笔税款已经结清。
这就是从计提、计算到最后缴纳的整个闭环。把这个逻辑想通了,所有附加税的账务处理你都能搞定。核心就两步:月底计提确认费用和负债,下月交款核销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