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毕业是不是就等于失业?
每次有人知道我是学哲学的,这几乎是必问的问题。大家脑子里的画面,估计就是一个穿着长袍的怪人,天天思考“我是谁”,然后找不到工作,饿肚子。
这个想法不对。但是,说哲学系毕业生找工作很容易,那也是骗人。
关键问题在于,哲学训练给你的东西,没法直接写在简历的“技能”那一栏。你总不能写“擅长解构主义”或者“精通康德的绝对命令”。HR看不懂,他只会觉得你这个人不靠谱。
所以,哲学系毕业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会“翻译”。把你在哲学课上学到的那些抽象能力,翻译成市场听得懂的语言,并且找到能用上这些能力的具体岗位。
咱们先拆解一下,哲学到底给了你什么。
第一,是极强的逻辑分析能力。
读哲学,尤其是分析哲学,整个过程就是在做逻辑体操。给你一个论证,你要能迅速找到它的前提、结论、推理过程,然后判断这个论证是不是有效、可靠。一篇文章几千上万字,你要能把它扒得只剩下一副逻辑骨架。这个能力,在任何需要做判断、做决策的工作里,都很有用。
第二,是清晰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哲学论文要求极度清晰。你必须用最准确的词,把一个复杂的思想说明白,不能有歧义。一个词用错了,整个论证可能就崩了。长期这么训练,你的写作能力会比大多数人强。而且不光是写,还有说。哲学讨论逼着你把自己的观点组织好,有条理地讲出来,还要随时准备回应别人的质疑。
第三,是快速学习和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
今天读柏拉图,明天读维特根斯坦,后天可能就是福柯。这些人的思想体系天差地别,用的语言也完全不同。你必须在短时间内进入一个全新的、高度抽象的系统,理解它的核心概念和运作方式。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高强度的学习能力训练。
好了,有了这三样东西:逻辑、表达、学习能力。我们可以开始谈具体方向了。这几个方向,是我身边同学和朋友走了,并且走得还不错的路。
方向一:文字和内容类工作。
这是最直接的转换。你的写作能力是现成的优势。
具体岗位:
– 编辑、记者:媒体行业很需要能快速读懂复杂材料,并且能写出清晰报道的人。无论是新闻稿、深度报道还是评论,都需要很强的逻辑和组织能力。
– 广告文案、内容策划:这些工作需要你理解产品,理解用户,然后用文字去说服人。哲学训练让你善于分析概念和构建论证,这恰好是说服的核心。我有个学姐,毕业后去了广告公司,她说想一个广告语,就像构建一个微型论证,前提是用户痛点,结论是“你应该买”,中间的推理过程就是文案。
– 技术文档写作(Technical Writer):这个工作很多人不知道,但收入不错。就是帮科技公司写产品说明书、开发者文档。它要求你把复杂的技术原理,用普通人能懂的语言写出来,极度考验清晰表达和逻辑能力。
怎么准备:大学期间不要只读书。去校报写稿,自己开个公众号,或者给一些平台投稿。你需要作品,证明你的写作能力,而不是只在简历上写“文笔好”。
方向二:法律行业。
这是哲学系的一个传统去向,尤其是在美国。
原因很简单,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主要就是考逻辑推理和阅读理解。这正是哲学系学生的强项。有数据显示,哲学专业的学生在LSAT考试中的平均分,常年排在所有专业的前两位。
法律工作本身,无论是做律师还是法官,每天都在处理论证。分析法条、组织证据、在法庭上辩论,这些都和你读哲学论文时做的事情高度相似。
怎么准备:如果想走这条路,大二大三就要开始准备。可以选修一些法律相关的课程,了解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认真准备LSAS或国内的法考,高分是硬道理。
方向三:咨询和商业分析。
听起来跨度很大,但其实内在逻辑是通的。
咨询公司干的活,本质上是帮客户解决复杂的商业问题。比如一个公司销售额下降了,要去分析是市场问题、产品问题还是管理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把一个模糊的大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可以分析的小问题,然后收集信息,建立模型,最后给出一个有逻辑支撑的解决方案。
这套方法论,叫“MECE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其实就是逻辑学里的分类和归纳。哲学训练让你习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去质疑所有默认的假设,这在解决商业问题时很有价值。
怎么准备:成绩要好,这是硬门槛。其次,多参加商业案例分析比赛,锻炼自己的商业思维。咨询公司非常看重实习经历,想办法找一份相关的实习,哪怕是在一个小公司。
方向四:教育。
除了继续读博当大学老师这条最窄的路,还有很多其他选择。
– 中学老师:现在很多中学开始重视学生的思辨能力教育,会开设逻辑课、辩论课、通识课。哲学背景的老师非常对口。
– 公考或事业单位:考公务员,申论考的是什么?就是材料分析、逻辑组织和文字表达。行测里的逻辑判断题,对哲学系学生来说更是送分题。进入体制后,写报告、做政策分析,也都用得上这些基本功。
怎么准备:想当老师,就提前考好教师资格证。想考公,就提前刷题,了解报考流程。
方向五:新兴的交叉领域,比如AI伦理、产品经理。
– AI伦理研究员:这是个很新的领域。AI发展太快,带来了很多伦理问题,比如算法偏见、数据隐私、自动驾驶的电车难题等。这些问题,纯粹的技术人员很难回答,需要有哲学、伦理学背景的人来制定规则和框架。
– 互联网产品经理(PM):一个好的产品经理,核心工作之一是不断地问“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功能?用户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这个功能解决了什么根本问题?这种追根溯底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思考很像。我认识一个朋友,哲学硕士,现在在一家大厂做产品经理。他开玩笑说,每天的工作就是开“苏格拉底式”的会,不停地问‘为什么’。
怎么准备:这些领域光有哲学背景不够。你需要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想做AI伦理,就要去了解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想做产品经理,就要去学一些用户研究、市场分析的方法,甚至可以自己用一些无代码工具搭一个简单的产品原型。
最后,给还没毕业的哲学系学生一个最重要的建议:不要只待在象牙塔里。
你的哲学思维是你的底层操作系统,它很强大,但它需要安装一些“应用软件”才能跑起来。这个“应用软件”可以是一个第二专业(比如经济学、计算机),可以是一段硬核的实习经历,也可以是你自己做出来的一个项目、一个作品集。
你需要一个具体的载体,让别人看到你的逻辑、表达和学习能力,到底能用在什么地方。
哲学不会直接给你一份工作,但它能让你在任何一份工作中,都比别人想得更深、看得更清。前提是,你能先走出第一步,学会“翻译”,找到那个能让你发挥这些能力的具体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