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如鱼得水是什么意思

问答中心分类: 其他如鱼得水是什么意思
1 回复
0
看透不说透 回复于 2025-09-25 之前

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待在了一个特对劲儿的地方。

这个地方,可以是工作环境,可以是人际关系,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状态。在这个环境里,他能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最好,感觉舒服、自在,干什么都顺手。

我们先把这个词拆开看,“鱼”和“水”。鱼在水里是什么状态?自由自在,想怎么游就怎么游。水是它生存和活动的基础,没有水,鱼再厉害也没用,只能在岸上蹦跶几下,最后完蛋。所以“如鱼得水”的核心,不只是说一个人能力强,更关键的是,他找到了一个能让他能力完全施展出来的环境。这个人和这个环境,是天作之合。

我刚工作那会儿,进了一家大公司,条条框框特别多。做什么事都要先写报告,审批流程走半个月。我当时是个急性子,有点想法就想马上动手试。结果,我每天大部分精力都耗在写文档和跟流程上了,感觉自己一身的力气没地方使,天天都很憋屈。那会儿的我,就是一条上了岸的鱼,缺水。

后来我跳槽去了一家小规模的初创团队。老板直接对我们说:“我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我只要结果。有想法就去试,失败了我们一起复盘。” 我一下子就活过来了。我可以快速地把想法变成原型,马上得到用户反馈,然后快速迭代。同事之间沟通也简单,扭头喊一嗓子就行。我在那里,工作效率高,心情也好,真正感觉到了什么是“如鱼得水”。我的能力没有变,但是换了“水”,整个人就不一样了。

这个词最早的出处,其实是个很有名的故事,三国时期的刘备和诸葛亮。

在请到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混得挺惨的。虽然有关羽、张飞这种猛将,但他总是在打败仗,到处寄人篱下,没有自己的地盘。他缺一个能帮他看清大局、制定战略的脑子。

后来,他三顾茅庐,终于把诸-葛亮请出山了。刘备对他言听计从,把他当老师一样尊重,两人关系越来越好。这下关羽和张飞有点不高兴了,觉得这个新来的年轻人凭什么得到大哥这么高的待遇。

刘备看出了兄弟们的心思,就找他们谈话,说了一句奠定这个成语地位的话:“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意思就是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多说什么了。

你看,刘备这个比喻用得太准了。他自己就是那条有志向、有力量,但一直困在浅滩的“鱼”。他需要的是一片能让他施展抱负的“水”,而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就是这片水。有了诸葛亮,刘备的整个事业才开始走上正轨。

所以,“如鱼得水”描述的,是一种双向奔赴的完美匹配。不光是鱼需要水,水也因为有了鱼才显得有生机。诸葛亮的才华,也需要刘备这样一个有雄心、还愿意放权信任他的平台,才能实现。

搞清楚了它的意思,我们再来看看它和一些相似状态的区别。

比如,它不完全等于“得心应手”。“得心应手”侧重于你对某项技能的熟练。一个木匠用他的刨子用得“得心应手”,说的是他的技术好。但如果他的老板天天催他快点,不给他时间打磨细节,那他就算技术再好,心里也不痛快,这个状态就不能叫“如鱼得水”。“如鱼得水”是包含了主观感受的,你不光做得好,你还觉得爽。

它也不等于简单的“开心”。你去海边度假,躺在沙滩上喝着冷饮,你很开心。但这叫放松,叫享受,不叫“如鱼得水”。因为这个状态里,你没有在发挥你的核心价值。而“如鱼得水”一定伴随着一种价值感的实现。你感觉自己正在做最有意义、最擅长的事,那种满足感,比单纯的快乐要深刻得多。

那么,怎么才能找到让自己“如鱼得水”的状态呢?这不是靠运气,而是个可以主动去寻找的过程。

第一步:搞清楚你是一条什么“鱼”。
你得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识。别用那些“性格开朗”、“工作认真”的套话。要问自己一些具体的问题:
* 我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忘记时间?
* 在没有任何人要求我的情况下,我喜欢琢磨什么东西?
* 我是喜欢独立完成一个任务,还是在团队里和别人协作更有劲头?
* 我是对数字、逻辑敏感,还是对文字、图像更敏感?
* 我喜欢解决具体的问题,还是更喜欢思考宏观的战略?

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下来。这就是你的“鱼”的属性。比如,你可能是一条喜欢在深水区安静思考的“深海鱼”,也可能是一条喜欢在浅滩和同伴追逐嬉戏的“珊瑚鱼”。

第二步:分辨你周围的“水质”。
用你对自己的认知,去评估你当前的环境。
* 工作上:公司的文化是鼓励创新还是强调服从?你的直属上司是放权型还是控制型?你每天做的事情,有多少是在发挥你的长处,有多少是在消耗你的精力?
* 生活上:你身边的朋友,是能跟你聊到一块儿去,还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你的业余时间,是被迫参加一些无聊的社交,还是能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把环境的特点也列出来。然后跟你自己的“鱼”属性做个对比。你会很清楚地看到,哪些地方是匹配的,哪些地方是冲突的。冲突的地方,就是你感觉“搁浅”的原因。

第三步:主动去寻找适合你的“水”。
如果发现当前的环境不适合你,别干等着。你可以主动做一些改变。
* 如果在大公司里觉得压抑,是不是可以争取调到更灵活的创新部门?或者,像我一样,直接考虑去小团队?
* 如果觉得现在的工作内容很无聊,能不能在业余时间搞个副业或者个人项目,先给自己开辟一小片“试验田”?
* 在人际关系里,减少和消耗你的人的来往,多花点时间和你待在一起觉得舒服、能给你充电的人相处。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可能需要不断地尝试,跳进几个不同的“池塘”去感受一下,才能最终找到最适合你的那片“海洋”。关键是要有这个意识,并且主动行动。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一个让你“如鱼得水”的环境,不是永久不变的。
一家公司可能发展壮大,原来的自由文化变得官僚。一个团队可能换了领导,行事风格完全变了。一段关系也可能随着时间推移,两个人的追求不再一致。

当“水质”发生变化,原来让你舒服的环境变得不再适合时,那条曾经“如鱼得水”的鱼,就会再次感到窒息。这时候,你需要重新评估,是选择适应新的水质,还是勇敢地再次起跳,去寻找下一片属于你的水域。这很正常,这是成长的常态。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