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聊聊“踔厉奋发”这个词。
你肯定听过,最近几年特别火。开会、报告、新闻里,到处都是。但很多人听着耳熟,真要问他到底什么意思,可能就卡壳了。感觉上就是“好好干”,但又觉得比“好好干”高级点。
到底高级在哪?咱们今天就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
第一步:拆字,这是最直接的办法。
任何复杂的词,只要拆开看每个字,意思就清晰一半了。
踔 (chuō):这个字平时用得少,是关键。你看它的部首是“足”,跟脚有关。它的本意是“跳跃、超越”。不是那种简单的原地蹦,而是向前、向上,带着一种突破的劲头。想象一下羚羊跨越山涧的那个动作,就是“踔”。所以,这个字自带一种动态感和力量感。
厉 (lì):这个字意思多。在“踔厉奋发”里,它不是“厉害”,也不是“严厉”。它在这里是“振作、旺盛”的意思。可以理解成精神抖擞,或者做事果断、有力的样子。古人说“风雪严厉”,就是指风雪又大又猛。所以,“厉”字给整个词注入了一种“猛劲儿”。
奋 (fèn):这个字大家熟。奋斗、兴奋、振奋。它的核心意思是“鼓起劲来”。下面是个“田”,上面是个“大”,鸟在田地上方振翅高飞。所以“奋”就是一股从内而外迸发出来的力量。
发 (fā):出发、发展、发起。它代表一个动作的开始和延展。光有“奋”的劲头还不行,得“发”出去,变成实际行动,并且持续下去。
好,现在把它们串起来。
“踔厉”放在一起,就是形容精神振作、意气风发地向前跨越的样子。它强调的是姿态和精神面貌,是昂扬的、充满活力的。
“奋发”放在一起,就是鼓起干劲,并付诸行动。它强调的是内在的决心和外在的行动力。
所以,“踔厉奋发”整个词连起来,意思就非常立体了。它不只是“努力工作”,而是以一种精神饱满、昂扬向上的姿态,鼓足干劲,超越自我,去采取行动,去创造结果。
它描述的是一种状态,一种高质量的奋斗状态。
它和我们常说的“努力奋斗”有什么区别?
区别就在于那个“踔厉”。
“努力奋斗”可以是很辛苦的,甚至是有点悲壮的。比如,一个人为了还债,每天打三份工,筋疲力尽。这叫艰苦奋斗,值得尊敬,但你不一定会用“踔厉奋发”来形容他。因为他的状态可能是疲惫的、被动的。
但“踔厉奋发”不一样。它强调的是主动性、是精神气。
举个例子。一个科研团队,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题,大家主动加班,不觉得累。在实验室里,你看到的是他们眼睛里放着光,讨论问题时声音洪亮,走路带风,每个人都对未来充满信心。这种状态,就是典型的“踔厉奋发”。他们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兴奋,因为他们在做一件有价值、有挑战的事。
所以,这个词的核心,一半是精神(踔厉),一半是行动(奋发)。精神是昂扬的,行动是坚决的。两者缺一不可。
为什么这个词现在这么流行?
其实它不是新词。孙中山先生的文章里就用过:“夫所谓革命主义者,不独为目前鼠目寸光之辈,作其口头禅,以欺骗庸俗人已也。必有远大之理想,高超之思想,踔厉之精神,切实之方法。”
你看,孙中山先生也把“踔厉之精神”和“切实之方法”并列。
它之所以现在火,是因为它正好契合了当下的社会需要。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不再是光靠埋头苦干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时候了。我们需要创新,需要突破,需要从“追赶”变成“引领”。这就要求人们不能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要带着思考、带着激情、带着一种“我要把这事干成、干漂亮”的主人翁精神去工作。
“踔厉奋发”传递的正是这种积极、主动、充满创造力的奋斗精神。
那么,一个普通人怎么做到“踔厉奋发”?
这听起来像个很宏大的口号,但其实可以落实到很具体的事情上。它不是让你天天打鸡血,而是让你在关键时候,能调动起这种高质量的奋斗状态。
想进入这种状态,可以试试下面几个步骤:
第一步:找到一个让你“踔”起来的目标。
“踔”是跳跃、超越。如果你的目标只是“完成今天的工作”,那你很难“踔”起来。这个目标必须是有点挑战性,但又不是完全够不着。它得让你觉得,如果做成了,会很有成就感。
比如,你的工作是做PPT。普通的目标是“按时交差”。一个能让你“踔”起来的目标可能是:“我要做出一个全部门最好、能让老板眼前一亮的PPT,并且彻底搞懂PPT背后的逻辑,下次做起来又快又好。”
这个目标超越了“完成”的层面,指向了“优秀”和“成长”。这种目标本身就能激发人的斗志。
第二步:给行动注入“厉”的能量。
“厉”是振作、猛烈。这需要你为行动创造一点仪式感和专注度。
比如,你要开始攻克那个PPT难题了。别一边刷手机一边做。你可以这样做:
1. 清空环境:把桌子收拾干净,关掉所有无关的网页和App。
2. 设定时间:用番茄钟,告诉自己“接下来的25分钟,我只干这一件事”。
3. 注入能量:开始前,放一首激昂的纯音乐,或者深呼吸几次,明确告诉自己“要开始了”。
这种小小的仪式,能帮你把精神状态从涣散切换到集中,让你的行动变得更果断、更有力。这就是“厉”的体现。
第三步:用持续的“奋”和“发”来驱动。
光有开头那一下猛劲儿还不够。困难一来,这股劲可能就泄了。所以需要持续的驱动力。
拆解任务:把“做出最好的PPT”这个大目标,拆成“研究3个顶尖案例”、“重新梳理文案逻辑”、“学习3个高级设计技巧”、“制作初稿”、“找同事提意见”等小步骤。每完成一小步,就给自己一个积极反馈。这叫“奋”,不断鼓起小劲头。
立即行动:有了计划,就马上去做。哪怕只做了5分钟,也比停在原地空想要好。这就是“发”,把内在的能量转化为外在的行动。
我之前为了学一个新软件,就是这么干的。目标不是“学会软件”,而是“用这个软件独立完成一个拿得出手的作品”。然后把这个大目标拆成几十个小任务,比如“今天学会A功能”、“明天练习B效果”,每完成一个就在清单上划掉。这个过程虽然也累,但每天都能看到进度条在前进,那种感觉很踏实,也很有劲,这就是一种个人版的“踔厉奋发”。
最后,要注意一点:踔厉奋发不是常态,而是攻坚时的状态。
没有人能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都处于“踔厉奋发”的状态。如果那样,人会 burnout(职业倦怠)。这就像汽车的运动模式,你不能一直开着,那样费油还伤车。
它是一种需要你主动开启的“攻坚模式”。当你面对一个重要的、有挑战性的任务时,你可以调动自己的精神和身体,进入这个状态,高效地把它拿下。任务完成了,就要切换回正常模式,休息、放松、充电。
所以,理解“踔厉奋发”的真正意思,不是为了给自己打鸡血、增加焦虑。而是为了让你明白,奋斗也可以是充满激情和智慧的。它不是让你消耗自己,而是让你在关键时刻,能够更好地成就自己。它是一种精神武器,用好了,能帮你跨越很多障碍。

技能提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