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问你“这是什么?”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大概率是直接说出那个东西的名字。比如,指着一个按钮问“这是什么?”,你回答“一个按钮”。技术上讲,你没说错。但实际上,你等于什么都没说。
这个问题,我被问过无数次,也问过别人无数次。尤其是在工作里,比如设计评审、产品演示或者代码审查的时候。“What’s this?” 是个高频词。但我发现,很多人答不好这个问题。答不好,事情就往下推进不了,甚至会搞砸。
我刚工作的时候就犯过这种错。我做了一个页面设计,上面有个新的图表。老板过来指着问,“这是什么?”。我当时很紧张,脱口而出:“一个饼图”。老板看了我一眼,没说话,就走了。我当时还觉得有点委屈,我说的没错啊,那就是个饼图。后来我才慢慢明白,他想听的根本不是“饼图”这个答案。
他想知道的是:
1. 这个饼图是干嘛的?它展示了什么数据?
2. 为什么我们要在这里放一个饼图,而不是柱状图或者表格?
3. 这个饼图能帮用户解决什么问题?或者帮公司达成什么目标?
4. 用户看到这个图之后,我们希望他做什么?
你看,一个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藏着一连串的疑问。对方问“这是什么”,他要的不是一个名词,他要的是一个解释,一个包含背景、目的和价值的解释。如果你的回答只停留在表面,那说明你对你做出来的东西,理解得也不够深。
所以,怎么回答才算好?
一个好的回答,应该至少包含三个部分:它是什么(What),它为什么在这(Why),以及它带来了什么价值(So What)。
我们来拆解一下。
第一步:直接定义,但要简洁。
先用一句话说清楚它是什么。这很重要,别绕弯子。还是那个饼图的例子,你可以说:“这是一个展示用户消费品类分布的饼图。” 这就比单纯的“一个饼图”信息量大多了。你定义了它的功能,而不是它的形态。
这一步的关键是,用对方能听懂的语言。如果对方是程序员,你可以说“这是一个封装了某某 API 的前端组件”。如果对方是市场部同事,你就得说“这是一个能让用户一键分享商品到朋友圈的按钮”。说人话,很重要。
第二步:解释原因,这是核心。
这是整个回答里最关键的部分。你要说清楚,这个东西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它的存在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或者满足什么需求。
继续说饼图的例子。你可以接着解释:“我们把它放在这,是因为之前的用户调研发现,很多人不清楚自己的钱主要花在了哪些地方。这个图能让他们一眼看明白,比如‘哦,原来我上个月 60% 的钱都花在吃饭上了’。”
你看,这个解释把饼图和用户的问题联系起来了。它不再是一个孤零零的界面元素,它成了一个解决方案。解释原因的时候,最好能有数据或者事实支撑。比如“根据我们的A/B测试数据,放了图表之后,用户在当前页面的停留时间增加了15%”。这比你说“我觉得这样更好”要有力得多。
解释原因,其实是在展示你的思考过程。你不是随便把这个东西放上来的,你是经过分析和判断的。这能体现你的专业性。
第三步:说明价值,也就是“So What?”。
说了它是什么,也说了为什么要有它,最后一步,就是要告诉对方,这玩意儿到底有啥用?它能带来什么好结果?
对用户有什么价值?对业务有什么价值?
还是那个饼图:“这个图表能帮用户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消费习惯(用户价值),我们相信这能提升用户对我们 App 的信任感和依赖度。长期来看,清晰的消费分析能鼓励用户更合理地规划预算,从而更频繁地使用我们的记账功能(业务价值)。”
这一步是把你的工作成果,和更高的目标挂上钩。如果你只是一个执行者,你可能只会想前两步。但如果你想让别人觉得你靠谱,有大局观,你就必须想清楚第三步。所有工作,最终都要落到价值上。要么帮用户省时间、省钱,要么帮公司赚钱、省成本。
我们把这三步连起来,再看看怎么回答老板的问题。
老板:“这是什么?”
一个完整的回答应该是这样的:
“老板,这是一个用户消费品类分布的饼图(What)。我们把它放在这,是因为用户调研显示,用户很想知道自己的钱花在哪了,但又觉得看流水账单太麻烦。这个图能让他们一眼看明白消费结构(Why)。这样能帮用户更好地管理开支,提升他们对我们产品的黏性,最终会提高我们金融产品的转化率(So What)。”
这个回答,是不是比“一个饼图”强了一百倍?
这个三步法,几乎适用于所有工作场景。
程序员给产品经理介绍一个新技术方案。
产品经理问:“这是什么?”
差的回答:“这是用 Go 语言重写的一个服务。”
好的回答:“这是我们用 Go 语言重写的新版消息推送服务(What)。重写是因为旧的 Python 版本在高峰期并发量超过一万时,延迟会飙升到 5 秒,影响用户体验(Why)。新服务能把延迟稳定在 200 毫秒以内,并且服务器成本能降低 30%,确保用户能及时收到重要通知(So What)。”
市场同事给老板看一个新的广告创意。
老板问:“这是什么?”
差的回答:“一个新的海报设计。”
好的回答:“这是我们针对‘五一’假期做的一组社交媒体海报(What)。设计成这种漫画风格,是因为我们的目标用户是 95 后,数据显示他们对这种轻松、好玩的内容互动率更高(Why)。我们预计这组海报的转发率会比传统风格高出 50%,能用更低的成本带来更多新用户关注(So What)。”
养成这个思维习惯,对沟通效率的提升是巨大的。它强迫你在做事之前,就想清楚来龙去脉。你做的每一个功能,写的每一行代码,设计的每一个像素,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们背后都有原因和目的。
当你能把这些都想清楚,并且清晰地表达出来时,你会发现,工作中的很多沟通障碍都消失了。别人不再会反复追问你,因为你第一次就给出了他们想要的所有信息。你的方案也更容易通过,因为你已经证明了它的价值。
而且,这还能帮你过滤掉很多不必要的工作。如果你在做一件事之前,发现自己根本答不上来“Why”和“So What”,那这件事很可能就是不该做的。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也创造不了任何价值。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你“这是什么?”的时候,别急着说出那个名字。停顿一秒钟,在脑子里快速组织一下你的三步回答法:What, Why, So What。这不只是一个沟通技巧,这是一种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