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聊聊固定资产折旧这事儿。买个设备、一辆车,不可能一直用下去,它会磨损,会变旧,价值也就慢慢降低了。这个价值降低的过程,在会计上就叫“折旧”。把这个成本分摊到它能用的这些年里,而不是买的时候一次性全算成费用,这样更合理。
问题是怎么分摊呢?方法有好几种,今天就聊四种最常见的: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还有工作量法。我会把每种方法的计算公式和怎么用都说明白。
1. 平均年限法(直线法)
这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核心想法是,资产的价值是每年均匀减少的。就像一杯水,你每天匀速地喝一点,直到喝完。
计算公式长这样:
年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值 – 预计净残值) ÷ 预计使用年限
- 固定资产原值:就是你买这个东西花了多少钱,包括买价、运费、安装费这些。
- 预计净残值:就是这东西用到头了,估计还能卖多少钱。 比如一台机器用10年报废了,当废铁还能卖个500块,这500就是净残值。
- 预计使用年限:就是你估计这东西能用多少年。
举个例子。
假设我们开了一家小印刷厂,花50万买了一台印刷机。我们估计这台机器能用5年,5年之后,当二手设备处理掉,大概能收回2万块钱。
那现在我们用直线法来算算每年要提多少折旧:
- 固定资产原值 = 500,000元
- 预计净残值 = 20,000元
- 预计使用年限 = 5年
套公式:
年折旧额 = (500,000 – 20,000) ÷ 5 = 480,000 ÷ 5 = 96,000元
这就意味着,从买回来开始,连续5年,我们每年都要在账上记一笔96,000元的折旧费用。第一年折旧9万6,第二年还是9万6,一直到第五年结束,总共折旧了48万。这时候,这台机器在账上的价值(账面净值)就只剩下2万块了,正好等于我们当初估计的净残值。
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简单、稳定。每年折旧额都一样,账务处理起来很方便,利润表也不会因为折旧额的波动而忽高忽低。所以,很多公司的通用设备、办公楼之类的,都喜欢用这个方法。
2. 双倍余额递减法
这个方法听名字就感觉猛一点。它是一种加速折旧法。 什么叫加速折旧?就是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 这也符合很多资产的实际情况,比如新车、新电脑,刚买来头两年性能最好,价值掉得也最快,后面就掉得慢了。
它的计算公式比直线法稍微复杂一点:
年折旧率 = (2 ÷ 预计使用年限) × 100%
年折旧额 = 固定资产期初账面净值 × 年折旧率
这里要注意两点:
第一,计算折旧的基础是“期初账面净值”,也就是每年年初这个资产还值多少钱,而不是固定的“原值减残值”。
第二,这种方法在计算时,一开始是不用考虑净残值的。 但是,你得盯着,当资产的账面净值快要低于预计净残值的时候,就不能再用这个公式了。通常是在最后两年,改成用直线法来折旧剩余的价值。
我们还用刚才那台50万的印刷机来算。
- 固定资产原值 = 500,000元
- 预计净残值 = 20,000元
- 预计使用年限 = 5年
首先,计算年折旧率:
年折旧率 = (2 ÷ 5) × 100% = 40%
现在我们一年一年地算:
- 第一年:
- 期初账面净值就是原值,500,000元。
- 年折旧额 = 500,000 × 40% = 200,000元。
年末账面净值 = 500,000 – 200,000 = 300,000元。
第二年:
- 期初账面净值是上一年的年末净值,300,000元。
- 年折旧额 = 300,000 × 40% = 120,000元。
年末账面净值 = 300,000 – 120,000 = 180,000元。
第三年:
- 期初账面净值是180,000元。
- 年折旧额 = 180,000 × 40% = 72,000元。
- 年末账面净值 = 180,000 – 72,000 = 108,000元。
好了,现在停一下。我们看看第四年,如果继续用40%来算,折旧额是 108,000 × 40% = 43,200元,年末净值就变成了 108,000 – 43,200 = 64,800元。这个数比我们预估的残值20,000元要高,所以可以继续。
- 第四年:
- 期初账面净值是108,000元。
- 年折旧额 = 108,000 × 40% = 43,200元。
- 年末账面净值 = 108,000 – 43,200 = 64,800元。
现在到了最后一年。如果再用40%来算,折旧额是 64,800 × 40% = 25,920元,折旧完之后,账面净值就变成了 64,800 – 25,920 = 38,880元,这还高于残值2万。但是,为了让最后一年折旧完正好等于残值,我们通常会直接用期初账面净值减去残值。
- 第五年:
- 年折旧额 = 第四年末账面净值 – 预计净残值 = 64,800 – 20,000 = 44,800元。
- 年末账面净值 = 64,800 – 44,800 = 20,000元。
你看,第一年折旧20万,第二年12万,后面越来越少。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前期费用高,可以少交点所得税(因为利润低了),能让公司有更多的现金流去做别的事情。对于那些技术更新快、前期使用效率高的资产,比如电子设备,用这个方法就挺合适的。
3. 年数总和法
这也是一种加速折旧法,跟双倍余额递减法有点像,也是前期折旧多,后期折旧少。 但它的计算方式更平滑一些,不像双倍余额法那样每年都是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打个固定的折扣。
公式是这样的:
年折旧率 = 尚可使用年限 ÷ 年数总和
年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值 – 预计净残值) × 年折旧率
这个“年数总和”是个关键。如果预计能用5年,年数总和就是 1 + 2 + 3 + 4 + 5 = 15。 如果用10年,就是1加到10。有个快捷公式可以算:年数总和 = N × (N + 1) ÷ 2,这里的N就是预计使用年限。
还是用那台印刷机举例:
- 固定资产原值 = 500,000元
- 预计净残值 = 20,000元
- 预计使用年限 = 5年
- 需要折旧的总额 = 500,000 – 20,000 = 480,000元
- 年数总和 = 5 × (5 + 1) ÷ 2 = 15
现在来算每年的折旧:
- 第一年:
- 尚可使用年限是5年。
- 年折旧率 = 5 ÷ 15
年折旧额 = 480,000 × (5/15) = 160,000元。
第二年:
- 尚可使用年限还剩4年。
- 年折旧率 = 4 ÷ 15
年折旧额 = 480,000 × (4/15) = 128,000元。
第三年:
- 尚可使用年限还剩3年。
- 年折旧率 = 3 ÷ 15
年折旧额 = 480,000 × (3/15) = 96,000元。
第四年:
- 尚可使用年限还剩2年。
- 年折旧率 = 2 ÷ 15
年折旧额 = 480,000 × (2/15) = 64,000元。
第五年:
- 尚可使用年限还剩1年。
- 年折旧率 = 1 ÷ 15
- 年折旧额 = 480,000 × (1/15) = 32,000元。
你把这五年的折旧额加起来:160,000 + 128,000 + 96,000 + 64,000 + 32,000 = 480,000元。正好等于需要折旧的总额。最后资产的账面净值也是20,000元。
这种方法也实现了加速折旧,而且递减的趋势比双倍余额法要平缓和有规律。
4. 工作量法(产量法)
前面三种方法都是基于“时间”来折旧的,不管你用得多还是用得少,每年都要折旧。但有些资产,它的损耗程度跟使用强度关系很大。比如一辆货车,跑的路多,磨损就快;不开停在那,磨损就小。这时候用工作量法就更合理了。
这种方法是根据实际的使用量来计算折旧。
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值 – 预计净残值) ÷ 预计总工作量
某期折旧额 = 该期实际工作量 ×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这里的“工作量”可以是行驶里程、机器运转小时、产量等等。
继续用那台印刷机。假设我们买它的时候,估计它一生总共能印刷500万张海报。
- 固定资产原值 = 500,000元
- 预计净残值 = 20,000元
- 需要折旧的总额 = 480,000元
- 预计总工作量 = 5,000,000张
先算每印一张海报,机器会折旧多少钱: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480,000 ÷ 5,000,000 = 0.096元/张
现在,我们看每年的实际产量:
- 假设第一年是业务高峰期,印了150万张。
年折旧额 = 1,500,000 × 0.096 = 144,000元。
第二年业务稳定,印了100万张。
年折旧额 = 1,000,000 × 0.096 = 96,000元。
第三年市场不好,只印了80万张。
年折旧额 = 800,000 × 0.096 = 76,800元。
以此类推,直到这台机器总共折旧完48万为止。如果某一年完全没开工,那这一年的折旧额就是0。
工作量法的好处是,它能非常准确地反映资产的实际损耗情况,让成本和收入匹配得更好。 你用得多,产出多,收入高,那对应的成本(折旧)也高,这很公平。缺点就是操作起来麻烦点,你得准确记录每期的工作量。所以,这种方法一般用在那些价值高、而且使用强度和损耗有直接关系的设备上,比如矿山设备、运输车辆。

技能提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