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楚“资源与环境”到底属于哪个大类,还真不是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事。因为它不是一个“纯粹”的专业,而是很多个相关专业的集合。根据教育部最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并没有一个叫做“资源与环境”的一级学科大类。 这个名字更像是一个领域,底下包含了很多具体的专业,而这些专业分散在不同的学科门类里。
最主要的一个归属是工学。很多带有“资源”和“环境”字样的专业,都被放在工学这个大学科门类下。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都属于工学门类下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还有像“资源勘查工程”,这个专业听起来就很“硬核”,它属于工学门类下的“地质类”。 “资源环境科学”这个专业也通常属于工学门类下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这些工学下的专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常注重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环境工程”的,以后可能就要去设计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或者研究怎么处理工业废气。 学“资源勘查工程”的,那就更直接了,就是去找矿、找能源,研究怎么把地下的宝贝高效、安全地弄出来。 他们的课程里会有很多像化学、物理、数学这样的基础科学,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具体的工程技术问题。
但是,事情没这么简单。“资源与环境”这个领域也跟理学密切相关。比如有个专业叫“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它就属于理学门类下的“地理科学类”。 这个专业更偏向于理论研究,会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分析资源分布的规律、环境演变的机理。毕业之后,可能会去做国土资源规划、区域发展的研究,或者在气象、水文等部门工作。它的课程设置会更侧重于地理学、生态学这些基础理论。
另外,还有一些学校的环境科学专业,虽然也可能属于工学大类下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但毕业时可以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这说明它本身就兼具了理科和工科的特点。 比如北京大学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就明确分了环境科学(自然方向)、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管理方向),分别授予理学、工学或者其他学位,培养目标也各有侧重。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领域还延伸到了农学。有一个专业叫“农业资源与环境”,看名字就知道,它关注的是农业领域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这个专业被归入农学门类下的“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 学这个专业的学生,研究的是怎么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怎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怎么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毕业后,他们可能会去农业部门、环保部门或者相关的农业企业工作。研究的内容非常具体,比如土壤修复、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等。
最后,还有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分支,属于经济学。有个特设专业叫“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它属于经济学门类下的经济学类。 这个专业就完全是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资源和环境问题。比如,怎么给环境定价?怎么通过市场手段(比如碳交易)来促进环保?怎么制定政策才能平衡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关系?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需要学生既懂经济学原理,又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
所以,你看,“资源与环境”就像一个大家族,里面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家庭”(学科大类)。你要问它属于哪个大类,得先说清楚你具体指的是哪个专业。
我一个朋友,本科读的就是“资源勘查工程”。他的大学生活基本上就是跟石头和地图打交道。大一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这些是基础。大二开始接触专业课,比如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他们经常有野外实习,背着地质锤、罗盘,跑到山里去观察岩层、采集样本。 他说,这个专业很辛苦,但也很有趣,能亲眼看到教科书上的地质构造,那种感觉完全不一样。毕业后,他去了矿业公司,天天跟勘探数据打交道,为公司的资源开发决策提供依据。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工科路径。
另一个同学学的是“环境科学”。她的课程就“软”一些,除了化学、生物这些基础课,还学了很多关于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的知识。她经常在实验室里做水样分析、大气成分检测。毕业设计做的是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评价,用了很多数据模型和GIS软件。她毕业后考了公务员,进了地方的生态环境局,负责环境监测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她的专业路径就更偏向理学和管理的结合。
总的来说,要判断一个具体的“资源与环境”专业属于哪个大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它的专业代码。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每个专业都有一个唯一的代码。 代码的前两位就代表了它所属的学科门类。比如,08开头的就是工学,07是理学,09是农学,02是经济学。 这是最准确的判断依据。在你报考之前,一定要查清楚你想学的那个具体专业,它的全称是什么,专业代码是多少,这样就不会搞错了。

技能提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