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说结论:非全日制研究生到底有没有用,完全看你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你想要什么。对有些人来说,它是个很好的跳板;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就是个昂贵的安慰剂。
咱们先拆开看,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2016年改革之后,非全日制也需要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毕业了也能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就是所谓的“双证”。 这两个证和全日制的证书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但关键在于,毕业证上会清清楚楚地写上“非全日制”这四个字。 这四个字,就是很多争议的来源。
第一个问题:找工作时,社会认不认?
这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老实说,确实存在差别对待。尤其是在一些国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招聘中,有些岗位会明确要求“全日制研究生”。 如果招聘公告里有这几个字,那非全日制的简历可能在第一轮就被筛掉了。 很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根本不清楚非全日制和以前的在职研究生有什么区别,为了省事,就直接“一刀切”。
但是,情况也不是绝对的。近几年,国家层面出了不少文件,要求用人单位平等对待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 像福建省人社厅就明确发文,不能把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条件。 在考公务员这件事上,只要职位表没有写“仅限全日制”,非全日制是完全可以报考的,而且很多中央机关的岗位都接受非全学历。
对于私营企业来说,情况就更灵活了。很多公司更看重你的毕业院校名气和个人能力,而不是学习方式。一个名校的非全日制硕士,竞争力可能比一个普通学校的全日制硕士更强。 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有工作经验的人来说,非全日制的学历更像是一个职业发展的辅助工具,而不是敲门砖。课程设置通常也更侧重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这一点很受企业欢迎。
第二个问题:值不值得花这个钱和时间?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费普遍比全日制贵。 学术型硕士全日制一年学费大概8000元,但非全日制可能要几万甚至十几万。 比如一些MBA项目,学费几十万的都有。 而且,大多数非全日制研究生没有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学校通常也不提供住宿。 这意味着你需要自己承担更高的学费,还要解决住宿问题。
上课时间通常安排在周末或者节假日,这要求你必须能平衡好工作、学习和个人生活。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很强的自律能力。而且,因为不是全天在学校,你和老师、同学的交流时间会相对有限,校园的学术氛围体验感也会打折扣。
但是,换个角度看,非全日制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不用放弃现有的收入和工作岗位。 这对于那些已经有稳定工作,但又想提升学历来谋求升职加薪或者评职称的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你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可以直接应用到工作中,工作上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带到课堂上和老师同学讨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另外,你的同学大多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这是一个拓展人脉的绝佳机会。
到底哪些人适合读非全日制研究生?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把适合的人群分为几类:
体制内寻求晋升的人:比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教师等。 在这些单位,学历对于评职称、升职有很直接的帮助。 非全日制的研究生学历是被认可的,可以作为晋升的有效凭证。
有明确职业规划,希望提升专业技能的企业员工:你已经在这个行业里工作了一段时间,清楚自己的短板在哪里,需要通过系统学习来提升。比如一个做技术的想转管理,去读个MBA或MEM(工程管理硕士),课程内容和人脉资源都能直接帮到你。
想换个行业,但不敢裸辞的人:你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想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但又不想冒失业的风险。读一个相关专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以让你在保留工作的同时,学习新知识,结识新圈子,为转行做准备。
单纯为了一个硕士学位的人:可能因为高考失利或者其他原因,对自己的本科学历不满意,但又错过了应届考研的机会。读一个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以弥补这个遗憾,拿到一个硕士学位。
哪些人要慎重考虑?
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这是最需要注意的。很多应届生考研失利后,被调剂到非全日制。如果你没有工作经验,读非全日制会很尴尬。 找工作时,你既没有应届生的身份优势,也没有在职人士的工作经验。很多企业招聘时会把“非全日制”和“有工作经验”默认绑定,你两头都不占优势。
想通过读研彻底改变命运,进入顶尖行业的人:如果你想靠一个硕士学历,实现阶层跨越,比如进入顶尖的金融机构、咨询公司或者互联网大厂的核心岗位,非全日制可能不是最佳选择。这些单位在招聘时往往筛选严格,一个全日制的学历会更有说服力。
经济条件一般,且自制力不强的人:前面提到了,非全日制的学费和时间成本都很高。如果经济压力大,或者你无法保证在辛苦工作之余还能坚持学习,那最好不要轻易尝试,否则可能钱花了,证也没拿到,得不偿失。
总的来说,非全日制研究生不是一个适合所有人的选项。它更像是一个为在职人士量身定做的教育产品。在决定要不要读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读研?我现在的经济和时间条件允许吗?这个学历能帮我实现目标吗?想清楚这三个问题,答案也就清楚了。

技能提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