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这事儿,以前总觉得离我们很远,像是科幻片里的情节。但现在,人工智能(AI)正在把很多以前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变成现实。它不像电影里那种有感情的机器人,更像一个超级厉害的工具,在背后默默解决各种难题。
最直接的一个应用,就是让探测器自己认路。火星车,比如“毅力号”和“好奇号”,就是在用AI导航。 地球和火星之间通信有延迟,短则几分钟,长的时候要二十多分钟,一来一回就更久了。 你不可能像玩遥控车一样实时操作它。所以,火星车必须自己能看懂路,判断哪里是石头,哪里是沙地,然后自己规划出一条安全的路走过去。 这背后就是AI算法在起作用,它通过分析摄像头拍到的地形图像,实时做出决定。 “毅力号”有88%的行驶都是自动完成的。
除了在火星表面开车,AI在更远的深空任务里也一样重要。 探测器一旦飞出太阳系,跟地球的联系就更弱了,指令传过去可能要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 这时候,探测器必须能自己处理一些突发情况,调整轨道,或者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开始进行科学观测。 这都离不开AI的自主决策能力。
然后是处理数据。太空探索产生的数据量是惊人的,望远镜、卫星、探测器每天都在传回海量信息。 人类科学家用眼睛看,用手算,根本处理不过来。 AI就擅长干这个。
举个例子,找系外行星。天文学家以前是通过观察恒星亮度的微小变化来判断有没有行星经过。 这个过程就像在一堆沙子里找一粒特定的沙子,枯燥又费时。现在用AI来分析这些数据,效率高多了。 AI模型被训练来识别行星经过时那种特有的光线变暗模式,可以从海量数据里快速把可能的候选目标挑出来,准确率能到96%。 谷歌的AI就曾经帮助NASA的天文学家在开普勒望远镜的数据中发现了新的行星。
分析星系图片也是一样。一张天文照片里,可能只有1%的像素是真正的星系,剩下99%都是背景噪音。 AI可以通过学习大量已知星系的图片,准确地把新图片里的星系按形状(比如螺旋状、椭圆状)分类,准确率高达98%。 这能帮科学家节省大量时间,去做更有创造性的研究。中国科学家也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在海量光谱数据里寻找宇宙早期的微弱信号,发现了以前很难找到的冷气体云块,这为研究星系怎么形成提供了新的线索。
AI还在改变航天器的设计和制造方式。以前设计一个航天器的零件,工程师需要反复计算和模拟,确保它既轻便又结实。现在,可以用一种叫“生成式设计”的AI技术。 你只要告诉AI这个零件需要连接哪几个点,需要承受多大的力,不能碰到哪些区域,AI就能在几小时内设计出几百种甚至上千种方案。 这些设计方案的样子通常很奇怪,有点像骨骼或者外星生物的结构,但它们在重量和强度上都比人类设计的要好。 NASA已经在用这种方式设计一些非关键部件了。
再结合3D打印,就可以快速制造出这些复杂但高效的零件。 有些公司甚至在尝试用AI驱动的3D打印技术来制造整个火箭,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和生产时间。
任务规划也变得更智能了。规划一次太空任务非常复杂,需要考虑轨道、燃料、发射窗口、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等等。 AI可以把所有这些变量都考虑进去,模拟出成千上万种可能性,然后找出最优的方案。 它还能预测空间天气,比如太阳耀斑爆发,提前预警,帮助任务规划人员采取措施保护航天器和宇航员。 SpaceX就在他们的项目中大量使用AI技术来做发射前的准备、实时监控和故障诊断,提高了安全性和效率。
AI甚至开始扮演宇航员助手的角色。国际空间站上有一个叫CIMON的AI机器人,它可以和宇航员互动,帮助他们执行任务清单上的工作,或者在出现警报时(比如二氧化碳浓度异常),快速定位问题并给出建议。 这样宇航员就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科学实验上。
当然,AI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应用也面临挑战。比如,航天领域的试错成本极高,AI算法的决策过程有时候像个“黑盒子”,我们不完全清楚它为什么会做出某个决定。 这在要求“万无一失”的航天任务中是个大问题。 此外,航天器上的计算资源有限,不可能把地球上强大的AI模型直接搬上去用,如何让模型变得更轻、更高效,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AI就像一个越来越聪明的大脑和一双越来越灵巧的手,正在从任务规划、航天器设计,到自主导航和海量数据分析等各个方面,帮助人类把探索宇宙的脚步迈得更远、更稳。

技能提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