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聊聊 “crayon” 这个词怎么念。直接说答案,美式发音听起来像“KRAY-ahn”,英式发音则是“KRAY-uhn”。 差别很小,主要在第二个音节的元音上。在美国,很多人还会把它念得更简单,听着像“cran”,就跟“cranberry”(蔓越莓)的开头一样。 甚至有些小孩会念成“crown”(皇冠)。 语言就是这样,没有绝对的对错,大家听得懂就行。
但这个词背后还挺有意思的。我们现在说的 crayon,就是小孩子画画用的蜡笔。它其实是个法语词,最初的意思是“粉笔铅笔”。 这个词可以追溯到16世纪,来源于法语里的“craie”,也就是“chalk”(粉笔),而“craie”又来自拉丁语的“creta”,意思是“泥土”或“白垩土”。 所以,最早的“crayon”是用白垩土做的。直到今天,在法语里,“crayon”主要还是指“铅笔”。
把蜡和颜料混在一起画画的想法,其实历史很久了。古希腊、罗马和埃及人就用热的蜂蜡混合有色颜料来创作,这种技术叫作“encaustic painting”(热蜡画),能让颜色牢固地附着在石头上。 这种方法和我们现在用的蜡笔还不太一样,那时候的工具不是为了拿在手里直接画,更像是一种固定颜色的手段。
我们今天熟悉的这种棒状蜡笔,雏形出现在欧洲。 最早是用炭和油混合制成的。 后来人们发现,用蜡代替油,做出来的笔更结实,也更容易握着画画。 19世纪,随着各种颜色的粉末颜料出现,蜡笔才真正变得五彩斑斓起来。 简·奥斯汀在她1813年的小说《傲慢与偏见》里就提到过蜡笔。
说到现代蜡笔,就必须提一家公司:Crayola(绘儿乐)。 很多人甚至直接把 crayon 叫做 Crayola。 它的创始人是两兄弟,埃德温·宾尼(Edwin Binney)和C·哈罗德·史密斯(C. Harold Smith)。 他们本来是做工业颜料的,比如生产一种能让汽车轮胎更耐用的炭黑,还有谷仓用的红色涂料。 后来,他们开始为学校生产无尘粉笔,大获成功。
1902年,他们注意到学校需要一种安全、便宜的蜡笔。 当时的欧洲蜡笔含有有毒物质,不适合孩子用。 于是,他们研发出了无毒的蜡笔。 1903年,第一盒绘儿乐蜡笔诞生了。 这盒蜡笔有8种颜色:黑、棕、蓝、绿、橙、红、紫和黄。 当时一盒只卖5美分。
“Crayola”这个名字也很有来头。它不是随便起的,而是埃德温的妻子爱丽丝·宾尼(Alice Binney)想出来的。 她把法语里表示“粉笔”的“craie”和表示“油性的”“oleaginous”的前半部分“ola”结合起来,创造了“Crayola”这个词。 意思就是“油性的粉笔”,很形象地描述了蜡笔的材质。
那么,蜡笔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过程其实不复杂。主要原料就是石蜡(paraffin wax)和色粉(pigment)。 工厂里有巨大的罐子储存着成吨的液态石蜡,温度保持在82摄氏度左右。
 第一步,把热的石蜡和预先混合好的色粉搅拌在一起。 有时候还会加入黏土来增加蜡笔的强度。
 第二步,把混合好的彩色蜡浆注入到蜡笔形状的模具里。一个模具盘上通常有几百个小孔。
 第三步,用冷水循环给模具降温,让蜡浆在几分钟内凝固成形。
 第四步,固化后,用液压装置把一整排蜡笔从模具里推出来,然后进行质量检查,挑出有瑕疵的。 多余的蜡会被回收利用。
 最后一步就是给蜡笔包上纸标签,然后装盒。早期的绘儿乐蜡笔,标签都是工人手工卷上去的。
如今的蜡笔品牌有很多,除了绘儿乐,还有像辉柏嘉(Faber-Castell)、施德楼(STAEDTLER)这些德国老牌,还有日本的樱花(SAKURA),以及很多其他的品牌。 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特点,有的更适合专业艺术家,有的则专注于儿童使用。 比如,有用蜂蜡做的蜡笔,颜色更饱和,也更环保。 还有水溶性的蜡笔,画完之后可以用画笔蘸水晕开,产生水彩的效果。
关于蜡笔,还有一些挺好玩的事实。
 比如,绘儿乐蜡笔的独特气味,很多人小时候都闻过。根据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这种气味是成年人最容易辨认出来的气味之一,排名第18位。 这种味道主要来自硬脂酸,它是一种从牛油脂肪中提取的衍生物,用来增加蜡笔的蜡质感。
 绘儿乐公司曾经推出过食物气味的蜡笔,比如樱桃味和巧克力味。但因为怕孩子们真的吃下去,后来就把气味改成了不那么“美味”的,比如把棕色的巧克力味改成了泥土味。
 用剩的蜡笔头,绘儿乐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叫“Leftolas”。 为了庆祝公司成立100周年,他们还用全国孩子们寄来的123,000支蓝色“Leftolas”,造了一支重达1500磅(约680公斤)、长达15英尺(约4.6米)的巨型蓝色蜡笔。
 另外,绘儿乐有一个著名的员工叫艾默生·莫泽(Emerson Moser),他在公司工作了35年,一生中制作了超过14亿支蜡笔,但他本人其实是色盲。 他只能分辨出几种颜色,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出色的蜡笔制造者。
颜色的名字也很有讲究。1962年,绘儿乐把一种叫做“Flesh”(肉色)的蜡笔改名为“Peach”(桃色),这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举动。 后来,他们还推出了名为“世界颜色”(Colors of the World)的系列,包含了24种专门用来表现全球不同肤色的颜色。 随着时代变化,绘儿乐还会“退休”一些颜色,并引入新的颜色,这每次都会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事件。
所以,下一次当你拿起一支 crayon,不管是念“KRAY-ahn”还是“cran”,都可以想想它背后这些故事。从一块白垩土,到一盒色彩斑斓的绘画工具,这根小小的蜡棒,确实承载了不少历史和创意。

 技能提升网
技能提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