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模型实在是太火了,身边的人都在聊。但说实话,国内这么多模型,谁好谁坏,真要说出个所以然来,估计没几个人能说明白。我花了不少时间,把市面上主流的几个国产大模型都试用了一遍,也看了不少评测报告,今天就跟你聊聊我的真实感受。

1. 百度文心一言:最懂中文的老牌选手
百度做搜索起家,手里有海量的中文数据,这是他们做大模型的底气。 所以文心一言对中文的理解确实有一套,尤其是一些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梗或者说法,它基本都能get到。我试过让它写一首关于“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七言绝句,它写出来的东西不仅格式对,意境也还行,比很多模型生成的干巴巴的文字强多了。
它的一个特点是整合了百度的搜索能力,当你问一个需要实时信息的问题,它会先去搜一下,然后把结果整理给你。 这点挺实用的,比如我问它“最近有什么好看的电影上映”,它给出的就不是一堆过时信息。
但是,文心一言有时候会显得有点“油滑”。可能是因为基于搜索数据训练,它给的答案有时候过于追求全面和“正确”,像个知识渊博但没有感情的百科全书,缺少一些个性和创造性。而且,在代码生成和数学推理这些逻辑性很强的任务上,感觉还是有提升空间的。
适合谁用: 平时用中文处理文字工作比较多的人,比如学生写论文找资料、市场人员写文案,或者需要快速获取整合信息的人。
2. 阿里巴巴通义千问:电商领域的全能打工人
阿里做的模型,身上自然带着一股“电商味”。通义千问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和阿里自家产品的结合,比如钉钉和淘宝。 你可以让它在钉钉里帮你写周报、总结会议纪要,或者在淘宝里帮你生成商品描述,效率确实高。
通义千问处理长文本的能力也很不错,官方说升级后能处理千万字级别的文档,虽然我没试过这么长的,但丢给它几万字的报告让它总结要点,速度和准确率都还可以。
不过,可能是因为太“全能”了,通义千问在某些特别垂直领域的深度感觉还差一点。比如我问它一些比较专业的编程问题,它能给出一个大致方向,但具体的代码实现细节上,有时候会出错,不如那些专门优化过代码能力的模型。
适合谁用: 电商从业者、经常用钉钉办公的人,或者需要处理长文档、写报告的职场人士。
3. 腾讯混元大模型(腾讯元宝):社交娱乐属性拉满
腾讯做模型,思路很清晰,就是服务它庞大的社交和内容生态。腾讯元宝(基于混元大模型)用起来感觉最“好玩”。 比如它那个视频生成功能,你给它一段话或者一个创意,它就能给你生成一段短视频,虽然质量还不能跟专业制作的比,但自己玩玩、发个朋友圈足够了。
另外,它在处理一些轻松、娱乐化的话题时,回复得也比较自然、接地气,就像在跟一个朋友聊天。我试过让它帮我写小红书风格的探店笔记,它生成的文案语气、表情符号都模仿得很到位。
但是,如果你想用它来干点严肃的、专业性强的工作,那它可能就有点力不从心了。我感觉它的定位更偏向于个人娱乐和内容创作的辅助工具,而不是一个生产力工具。
适合谁用: 内容创作者,特别是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玩家,或者就是想找个AI陪聊解闷的人。
4. 字节跳动豆包:短视频时代的“爆款文案机”
字节跳动做大模型,优势和腾讯类似,都是背靠巨大的内容平台。豆包AI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为短视频和新媒体内容创作而生的工具。 它特别擅长生成那种抓人眼球的标题、热门话题的脚本。 根据一些评测,豆包在国内的用户量和日处理信息量都非常大,这让它能很快地学习到最新的网络热点和流行语。
我用它来构思视频脚本,给它一个主题,它能快速生成好几个不同风格的方案,包括场景、台词、甚至背景音乐的建议,对我这种偶尔需要点头脑风暴的人来说,很有启发。
不过,豆包的深度思考能力感觉比较一般。 如果你问它一些需要复杂逻辑推理或者深入分析的问题,它的回答往往比较浅,有时候还会回避问题。它的强项在于快速、大量地生成内容,而不是精确、深入地分析问题。
适合谁用: 短视频创作者、新媒体运营,以及所有需要快速生成大量创意文案的人。
5. 科大讯飞星火:语音交互的老大哥
科大讯飞在语音技术这块是绝对的老牌强者,所以他们的星火大模型,语音相关的能力是核心优势。 它的语音识别准确率很高,甚至能识别一些方言。 我试过用它的会议纪要功能,开会的时候打开,它能实时把语音转成文字,并且在会后自动生成摘要和待办事项,对于我这种天天开会的人来说,简直是神器。
除了语音,讯飞星火在教育和医疗这些专业领域的应用也做得比较深。 比如给学生辅导作业、或者回答一些基础的健康问题,它都能提供相对靠谱的答案。
但是,星火的文本创作能力,特别是文学创作这种需要想象力的场景,感觉就比较中规中矩,没有太大的惊喜。它的代码能力也相对一般。
适合谁用: 经常需要处理语音信息的人,比如记者、律师、需要做会议记录的白领,以及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有特定需求的用户。
6. 智谱清言(智谱AI):清华背景的技术派
智谱AI有清华大学的技术背景,所以他们的智谱清言模型,技术范儿很足。 它有一个叫“沉思”的Agent功能,就是你给它一个复杂的任务,比如“分析一下最近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趋势并写一份报告”,它会自己上网搜集资料、整理数据、最后生成报告,整个过程就像一个真人在操作。
在代码和数学推理这些硬核能力上,智谱清言的表现也很不错,很多评测里它的排名都比较靠前。 我自己用它写一些Python脚本,感觉比很多通用模型都要顺手。
不过,智谱清言的界面和交互设计感觉有点“理工男”,不够那么友好和有趣。有时候它的回答也过于直接和技术化,缺少一些人情味。
适合谁用: 程序员、科研人员、数据分析师,以及需要AI完成复杂、多步骤任务的用户。
7. 月之暗面Kimi:长文本处理专家
Kimi刚出来的时候,主打的就是“长文本处理”能力,当时支持20万汉字的上下文,后来又升级到了200万字,这个确实厉害。 我经常用它来读几十页的PDF研究报告或者学术论文,把它整个丢进去,然后直接向它提问,比如“这篇论文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第三章第五节主要讲了什么?”,它都能快速准确地回答。
这对于需要快速阅读和消化大量文字信息的人来说,节省了太多时间。你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一个专属的知识库来用。
但是,除了长文本处理,Kimi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就显得比较均衡,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比如图像生成、视频生成这些多模态能力,它目前还不支持。代码能力也比较基础。
适合谁用: 学生、律师、研究员、金融分析师等需要阅读和分析大量文档的专业人士。
8. 华为盘古大模型:to B领域的实力派
华为的盘古大模型,普通用户可能直接接触得不多,因为它主要是面向政府和企业(to B)市场的。它的特点是“行业大模型”,就是针对特定行业,比如金融、矿山、气象、医疗等,进行深度优化。
比如它的气象大模型,据说可以用来做更精准的天气预报。 矿山大模型可以用来提升生产安全和效率。这些应用听起来离我们普通人有点远,但实际上是在产业背后默默地发挥作用。
因为接触不到直接的应用,所以很难评价它的具体使用感受。但是从华为的技术实力和布局来看,盘古大模型在工业和政务领域的应用深度应该是国内领先的。
适合谁用: 企业级用户,特别是能源、制造、金融、气象等行业的公司。
9. 百川智能:追求性价比的开源力量
百川智能是由王小川(前搜狗CEO)创立的,他们发布大模型的速度非常快。 百川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在开源社区比较活跃,发布了多款可以免费商用的开源模型。这对于很多中小企业和开发者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可以降低使用AI技术的门槛。
从一些评测来看,百川的模型在中文语境下的表现不错,综合能力比较均衡。 它们追求的是性能和成本的平衡,提供高性价比的选择。
不过,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公司,百川在大模型的生态建设和应用场景的深度上,和前面那些大厂比起来,还需要时间积累。
适合谁用: 开发者、中小企业,以及对AI技术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尝试的技术爱好者。
10. DeepSeek(深度求索):代码和数学是强项
DeepSeek这个名字可能有些人不太熟,但它在技术圈里名气不小,尤其是在代码生成和数学推理方面。 很多程序员评测下来,都觉得DeepSeek生成的代码质量很高,甚至在某些方面不输于GPT-4。 它采用了一种叫MoE(混合专家)的架构,简单来说就是让模型里的不同部分专注于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从而在特定任务上做得更好。
我试过让它帮我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算法问题,它给出的代码逻辑清晰,而且考虑到了好几种边界情况,确实很专业。
但是,DeepSeek的强项也决定了它的用户群体相对垂直。如果你平时不怎么接触代码或者复杂的数学问题,那可能感受不到它的厉害之处。它的多模态和通用对话能力,相对来说没有那么突出。
适合谁用: 程序员、算法工程师、科研工作者,以及对代码和数学能力有很高要求的用户。

技能提升网